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观察评论

胶印机市场依然广阔

时间:2009-05-15 10:40:10来源:科印网作者:齐福斌

  四年一度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展览面积比上届扩大20%以上,展品中出现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参观者络绎不绝。第二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及全球印刷联盟理事会和秘书长会在北京同时召开,向人们发出一个强烈是信号,尽管目前印刷工业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光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印刷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胶印机市场依然广阔

  1.稳固的胶印市场难于改变:胶印经过百年的发展,无论在国内外,都已经在各种印刷方式中占有绝对优势。胶印不仅在美国占绝对优势,而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整个欧洲(包括东欧)胶印已经占整个印刷市场的60%以上,根据日本的统计,彩色印刷品的80%在卷筒纸胶印机上印刷。在胶印印刷品中,卷筒纸胶印占80%,单张纸胶印20%。在我国,报纸和书刊印刷几乎100%采用胶印,包装领域胶印所占印刷比例也是最高的。估计我国胶印印刷所占全部印刷生产的70-80%左右。是任何其他印刷方式望尘莫及的。
  胶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中、长、短版活都可适应。胶印印刷的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工作流程的系统化程度最高。胶印设备的保有量最大,软硬件条件、人力资源条件、配套设备和器材条件最好,就连新兴的数字印刷也有很多采用胶印印刷方式。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胶印印刷在印刷领域是不可或缺的。

  2.胶印机市场依然广阔:印刷设备是印刷的装备,其市场需求,根据相关印刷业的发展情况而定。既然胶印印刷在印刷方式中占绝对优势,当然其装备胶印机的市场需求也会占有绝对优势。即使在发展最困难的2008年,虽然我国的单张纸胶印机销售受影响较大,但我国的卷筒纸胶印机基本保持稳定。从海关统计的2008年我国印刷设备的进出口数据看,印刷设备进口总额17.3亿美元,比2007年的17.8亿美元略有下降。在国际市场紧缩的情况下,2008年我国出口印刷设备9.81亿美元,是2007年的6.95亿美元的141%。
  胶印机进口7.6亿美元,仍然是印刷设备进口的大头,但比2007年有所下降,相当于2007年进口额的85.55%,进口总额虽然有下降,但业界专家并不认为是国内市场需求的下降,认为主要是受政策的影响,多年来,政策对胶印机进口有重要影响,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新购设备的增值税(运输费也可以抵扣),一台单张纸胶印机进口需要数百万元,卷筒纸胶印机进口少则上千万元,多则数千万或上亿元,比如进口一台1000万元的胶印机,2008年胶印机进口关税是10%,进口设备加关税后是1100万元,按17%税率征税后共计1287万元。如果2009年进口,关税为7%,进口设备加关税后是1070万元,企业可以少花217万元。可见,企业抵扣增值税意味着什么,有人认为,去年在增值税转型政策公布后特别是四季度,进口胶印机数量逐月下降就是证明。当然也不排除进口胶印机数量下降与经济发展放缓,人们悟紧钱袋子有关。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刷业受到普遍影响的情况下,2008年我国胶印机出口继续增长,2008年胶印机出口量是2007年的143%,占全部出口的24%,比2007年上升4.3个百分点。看见,胶印机出口前景仍然看好。

  3.我国印刷业持续增长:多年来我国印刷业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速度发展。2008年虽然是我国最困难的一年,但我国的印刷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增长率为7.9%。书刊、报纸、包装、商业、外贸加工等印刷全面增长(见《第二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文集》)。印刷业的持续增长,是印刷设备,特别是胶印机需求持续增长的源泉。

  4.国家政策促使胶印机继续发展:印刷业属于加工服务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必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印刷业同时又是新兴的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我国国民经济仍然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最困难的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9%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仍然会保持8%的发展速度。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和宽松的财政政策,保证我国仍然会有较高的持续发展速度。较高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和机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将促进内需的快速增加。内需的增加必然带来文化和印刷业需求的增长和发展机遇。
  (2)政策促使印刷工业的发展: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会给这些区域的印刷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印刷业的繁荣。下述具体政策的实施同样给印刷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提高出口退税率:从1008年11月1日起,部分出版物和纸质文具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至13%和11%,比此前提高了2-6个百分点。
  ②进口贴息:印刷企业在2009年继续执行财政部、商务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进口贴息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印刷企业进口指定技术参数范围内的3种胶印机和1种模切机,可通过申请获得最高达进口额6-7%的贴息资金。2008年进口印刷设备企业,2009年可以申请贴息。
  ③企业所得税降低:2009-2013,年国家对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可加以扣除。
  ④增值税转型: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进行抵扣。
  ⑤降低关税:2009年继续对16个税号的印刷设备及零配件实行进口暂定税率。较低的税率既有利于印刷企业进口设备,当然也有利于我国设备制造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提高我国印刷设备的技术和水平。
  上述政策的实施有的可以直接增加印刷企业的利润,有的可以减轻印刷企业的负担,都有利于印刷企业的发展,提高印刷企业的购买力是长期利好。加上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度的发展,都有利于印刷业和印刷设备特别是胶印机的发展。

  胶印机将进入调整发展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袭击,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虽然是坏事,但刺骨寒风却吹醒了我们的头脑,我国印机行业各项经济指标以两位以上的数字下滑,行业首次出现亏损的局面令人深思。常言道“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多年来,我国的多数胶印机设备制造商在忙于追求发展速度、追求数量和规模,即忙于数量增长型发展,对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和思想准备不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何改变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印刷设备今后将进入调整发展期。印刷设备企业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调整中强身健体,在调整中发展。

  1.企业结构调整将加快:近年来印刷设备企业不断增加,小而全,科研力量薄弱,难于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必然会加快企业结构的调整。强者恒强。弱者必须重新考虑企业定位和发展战略和策略。企业联合重组已经箭在弦上,有特色有优势的大企业,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使自己发展成为大而强,有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航母企业。小而全的企业,也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有的企业可以主动改变发展策略,向大企业靠拢,以求共同发展。有的可以把自己发展成小而专的企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强。有的企业可以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向更适合的领域发展。经过调整,逐步改变谁都想做整机,谁都做不精,谁都想有专而精的配套企业,而又无处寻求的局面,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成龙配套、社会分工合理、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格局。

  2.产品结构调整:对于胶印机来说,首先是高、中、低档产品比例的调整。我国高档胶印机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低档胶印机生产能力过剩。第二是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国产胶印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第三是调整胶印机基本功能和连线多功能配置的关系。我国胶印机可以连线的多功能装置不能满足客户增值印刷的需求,需要加快研制步伐。第四是处理好速度和综合效率的关系。印刷厂需要的是综合效率高的胶印机,而不仅仅是高速的胶印机。在提高印刷速度的同时,应该把减少辅助时间、降低停机率、一次走纸完成多色印刷和必要的其他功能、降低废品率放到重要议事日程。第五是卷筒纸胶印机和单张纸胶印机比例的调整。为了提高效率,满足印刷厂更新胶印机的需求,应该逐步提高卷筒纸胶印机的比例。特别是商业卷筒纸胶印机,至今基本上是国外产品的一统天下。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在技术快速发展,更新期越来越短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胶印机制造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经费严重不足。如果不改变目前经费短缺状况,将难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胶印机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德国机械制造商平均投入研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4%,而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6%,高于机械制造商的平均投入。我国大部分印刷设备制造商研发投入达不到6%,而且我国的印刷设备制造商销售额又低,研发经费可想而知。不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档胶印机产能不足的局面也难于改变。

  4.转变发展方式,苦练内功: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移到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上来。苦练企业内功,主动研究和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开拓发展新思路、新方式;主动认真调查市场发展动向,仔细研究市场细分,发现和捕捉商机;认真了解和发现潜在商机,用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和引导需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坚持管理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克时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在新技术上技高一筹,企业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进入CHINA PRINT 2009直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