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观察评论

韩晓良:我国中部印刷业发展之湘鄂印刷工业考察报告

时间:2009-10-30 14:07:30来源:科印网作者:韩晓良

  为引导印刷工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曾在九十年代中期提出1996-2010年印刷工业发展指导意见,详细解读“印刷技术发展的28字方针”(以下简称28字方针)。通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前两年发展规划地贯彻实施,证明28字方针高度概括了印刷工业发展的趋势,印刷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近年来,协会调研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先后组织调研了上述地区,对“28字方针”在印刷工业落实情况和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推动印刷工业十一五规划后三年发展,并为2010-2020年印刷工业发展方向提供市场依据。以下是湘鄂地区调研小组的小结。
  一、湘鄂地区印刷工业调研过程
  2007年11月5-12日,协会组成的调研组调研了湖北和湖南两省。调研人员由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组成,组成人员有谭俊峤(组长),组员有邱发奎、韩晓良、杜明芳(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于富升(廊坊多元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调研过程中,协会王德茂常务理事长、北京印刷学院曲德森院长也参加了由省新闻出版局、省印协、省轻工办、市印协和印刷企业参加的座谈会。
  在调研过程中,先后由省新闻出版局、省印协、市印协组织,具有代表性的18家企业参加的两次座谈会。会议听取了省新闻出版局、省印协、市印协领导和与会企业的介绍。会后,先后参观烟盒包装印刷厂两家,书刊印刷厂2家(两家都有报纸印刷和商业印刷),印刷设备制造厂3家(详细情况见附表1),有的组员还陪同协会和学校领导考察了武汉大学和株洲工学院等。
  整个调研工作涉及湖北武汉、荆门京山县、湖南长沙、邵阳、新邵等地区,不算北京往返的距离,汽车往复调研行程达1400多公里,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省印协、红金龙公司和多元电气公司在交通和住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这次中部湘鄂地区调研采用三种方式:
  1.现场调研的方式。
  对重点企业采用现场汇报、咨询、参观现场的方法,可以了解到企业具体发展的现状。
  2.座谈会调研方式。
  在印刷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帮助组织下,预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型印刷企业,参加会议企业汇报发展现状、经验和存在问题,从而提高调研效率和调研范围。
  3.索取资料的调研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做到提供数字的准确性,防止出现错误。
  二、湘鄂印刷工业发展概况
  1.湖北省情况
  湖北省印刷企业现有6260家,其中,出版印刷企业305家,包装装潢企业392家,出版物专项(包括内部资料)企业79家,其它印刷品印刷企业1731家,复印、打字企业3747家,复制企业6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2006年印刷复制企业工业产值96.5亿元,在全国排在第10位,在中部6省排在第二位,占GDP1.5%左右,低于全国占2%、珠三角5%、长三角4.3%的水平。
  武汉市现有印刷企业900多家,年产值为40多亿元,其中有20多家企业经营效益良好,占GDP总量不到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湖南省情况
  2006年湖南省现有印刷企业4775家,比2005年减少7家。其中出版物、包装装潢、制版、排版和装订企业2192家,外商投资企业(13家,投资总额2.78亿美元)、打印、复印企业2583家。2006年从业人数51789人,比2005年减少2840人。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10%,利润总额7.924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10.24%。
  在调研中,报纸印刷和书刊印刷受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将呈下降的趋势;书刊印刷受到印刷工价、教辅材料萎缩的影响也呈下降趋势;包装印刷业增长势头迅猛,印刷品外流的现象还在继续。(企业经营状况见附表2、表3)
  三、湘鄂地区印刷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湘鄂地区印刷设备制造企业数量相对沿海地区较少,主要企业有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京山)、湖南新邵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新邵)、湖南多元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原湖南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多元)、长沙奥托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奥托)、湖南楚天印刷包装机械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楚天)等,这些设备制造企业年销售总额约为7亿元。
  2006年湖北京山的印刷包装设备销售额为6.1亿元,职工人数为2100人,下属三家企业,两家企业在湖北京山县,主要生产瓦楞纸板生产线、瓦楞纸印刷开槽机和印后加工设备,印后设备有全自动平压模切机、横切机、粘盒机等,生产制造设备包括日本大隈、台湾亚威门式加工中心多台,瓦楞辊槽加工磨床近十台,还有多台数控机床。另一家企业在武汉市,主要生产凹版印刷机(没有现场调研)。湖北京山是包装设备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每年生产三层、五层、七层瓦楞纸生产线200多条,是国内最大的瓦楞纸生产线制造企业,每年出口瓦楞纸生产线30条左右,2006年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该企业有被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所设在武汉,拥有工程技术人员近100人,共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该企业还多种经营,跨行业经营大米加工、蓄电池生产等产业,资产总额达到14亿元,工程技术人员50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人50名。企业已经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和CE安全认证。
  2005年湖南新邵被香港巨天印务有限公司收购以后,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企业职工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的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元,职工人数由1600人下降到380人,主要生产折页机的同时,近年来开发出层叠式柔版印刷机和书刊装订设备。今年香港老板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利用周末进行旅游和拓展培训,使企业职工凝聚力加强,收入水平提高,精神状态为之一新,产销量仍居同类产品的前列。为改变厂区环境面貌,在临近邵阳的开发区购置土地60多亩,准备建立新厂。目前,资金已经落实,开发施工设计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湖南多元占地23万平方米,现有职工300人。该企业原来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四家主要国有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之一,曾于北人、上海高斯、陕西北人齐名,在历史上曾经创立过辉煌。因经营困难,于2003年被北京多元电气集团收购,仍然生产四开系列单张纸印刷机,使生产小印机的北京多元集团进入四开印刷机领域。收购以后,由于北京多元集团资本运营发展过快,在经济上遇到较大困难,造成发展处于停滞状态。2006年以来,由于在国外融资的成功,企业逐渐恢复元气,虽然没有达到收购前的水平,但四开系列产品开始生产,最近企业的产品又出现在印刷设备展览会和相关媒体之中。
  因时间所限,没有调研长沙奥托和湖南楚天两家企业,据了解,长沙奥托企业建立时间不长,折页机产销量约200多台。湖南楚天是一家药盒包装设备制造企业,也生产折页机,年销售量约为30-40台。
  四、湘鄂两省28字方针实施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印刷业的骨干企业已经提前实现28字方针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两个省的新华印刷厂过去一直以书刊印刷为主,由于印刷工价低、书刊市场下降和企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效益不高,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企业在正确预测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始向新闻印刷、商业印刷领域拓展,引进卷筒纸报刊印刷机、商业卷筒纸印刷机及相应的辅助设备,进入报纸印刷和商业印刷市场,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如: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教材印刷量虽占全省印刷量的60%,然而印刷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0%,从2001年调整产品结构以来,现在见到了效果。现在的主要产品有一般书刊(湖北最大)、精装书刊、长江日报、网上购物杂志、黄页号簿(县级以下200多种)、样本等产品,这些新产品的销售额为:商业印刷年收入1000万元,报纸印刷年收入1000万元,企业年总收入达到8500万元,利润1769万元,净利润为1136万元,年增长速度达15%。
  湖南新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在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报纸、期刊、广告的印刷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已经形成书刊印刷、商业印刷、报纸印刷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另外在防伪印刷、丝网印刷、包装印刷和数字水印等特种印刷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2007年预计销售额达到5.2-5.3亿元,利润达到约800万元,基本与2006年持平。
  2.企业资本结构多样化
  两省的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实现多样化,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2001年开始由出版总社和职工参股成立有限公司,2004年政企分开按上市企业筹划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华厂收购职工股份,转化职工国有身份,成立印务公司(新华厂控股60%,出版公司控股20%,长江日报控股20%),职工减少到700人,资产达到2.6亿元(不含土地)。
  2001年湖南新华厂整合三家印刷厂和一个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集团公司,2005年湖南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投入2.5亿元建成并迁入新厂址,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实力增强。目前,企业的老厂区有两块150亩的地产,市值达到5亿元,没有出售准备自己开发。另外还有2500万的利润和3000万的折旧基金,企业正在选择更好的切入点,开发新的印刷领域。
  1994年武汉卷烟厂、香港光大(亚洲)有限公司、武汉卷烟包装印刷厂成立股份公司,2004年更名为武汉红金龙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投资总额达1.4亿元。在发展中,现在已经拥有瑞士博斯特8色凹印机3台,模切和烫印机14台,其中:上海亚华和天津有恒国产设备6台,海德宝五色、六色单张纸印刷机各一台,还有两台丝网印刷机(其中一台为上海大扬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