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印前现状的思考及未来看点

时间:2009-10-19 08:53:17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殷幼芳
  印前技术经过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革,许多新技术在行业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使我国的印前技术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我们在充分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我国印前现状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认识印前的重要性,如何积极应用新技术,如何学习、消化、吸收和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不断在市场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彼岸,需要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印前热点新技术点评

  当前的印前技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数字化处理、网络传输、激光和新型感光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具备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的一门现代化技术,它主要包含以下13项热点新技术:文字及图像输入技术、数字图文处理技术、数字传输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码打样技术、CTP直接制版技术、数字化色彩管理技术、屏幕远程软打样技术、数据库开发和利用技术、网络印刷技术、高精细加网技术,以及高保真印制技术。

  纵观我国印前技术现状,可发现其正处在模拟技术与数字技术并存的时代。一些先进企业正在向以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变,而大多数企业仍然以模拟技术或半数字技术为主。对上述新技术的应用,整体水平还不高,多数还停留在单独使用阶段,尚未达到系统的整合应用,因而新技术的先进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尽快达到系统的整合应用,这既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需要,又是市场的需要。

  对印前的认识和实践

  10多年来,随着印前技术的一次次变革以及电脑制版的普及,印前市场从暴利时代跌入低谷,市场发生很大变化。通过几年的实践和认识,笔者发现,印刷界对印前产生3种不同的认识和经营模式,也导致了3种不同的结果。

  1.印前被加强

  一些印刷企业的领导,不受印前新技术变化快、工艺复杂、不断投资还不挣钱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仍然不断跟踪国际最前沿的顶尖技术,持续投资,不断配置和升级最先进的数字印前系统,加强印前建设,创建企业的核心技术,突出产品特色和亮点,用鲜明的产品特色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用先进技术来提高质量和效率,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从而使企业充满勃勃生机。

  如雅昌在16年前只是一个拥有35名员工的小型制版厂,发展至今已有员工2300余人,年销售额6亿多元,成为以“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为经营模式的大型印刷企业。这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崭新模式,秘密就在于企业领导始终抓住印前技术的变革,建立强大的印前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最先进技术这个“纲”,纲举目张,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了可提供艺术品印刷、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艺术品摄影、艺术图书策划出版等综合服务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创意领域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这些年来,雅昌在艺术品印刷领域里多次荣获国际大奖,金奖140多项,其中《梅兰芳戏曲史资料图书集》《西夏文化》等画册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印刷品”,成为“印刷艺术品”。雅昌正引领我国印刷业走向世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如浙江影天在短短的13年里,依靠国际顶尖的印前新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引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印前做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成为制胜的法宝。他们创造性地应用10μm调频加网技术,印制《中国摄影》等6本摄影杂志和众多高档画册,达到照片级的细节和色彩再现效果,受到摄影界、印刷界的好评;他们最先采用6色高保真印制技术,印制出大型高档画册《宋画全集》,使印品色域扩大,逼真地再现国画的特殊颜色,得到出版印刷界专家的赞赏。因此,影天的业务节节攀升,利润步步升高,成为业内一朵盛开的奇葩。

  如上海龙樱,用数字化印前的理念,把印前部门作为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地,把印前部门作为创意设计、实物摄影、数字化流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色彩管理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核心部门来对待,并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使企业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他们印制出的大型高档精品画册《锦绣文章》作为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时送给耶鲁大学的礼品。

  如北京华联,每月有100多种期刊和高档画册的大量生产任务。建厂初期,北京华联的生产结构有些“头轻脚重”,即印刷生产能力强大,印前相对薄弱。因此,企业领导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不断扩大、强化印前部门,招聘优秀制作人才,积极引进2台柯达高速大幅面热敏CTP制版设备及印能捷工作流程,与印刷生产力匹配;二是与北京美光制版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使该企业的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质量标准、控制数据与北京华联的印刷相匹配,并把精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交由该企业制作。由于加强了印前力量,发挥了新技术的先进性,北京华联不但提高了印刷生产力,2008年销售额达到3.5亿多元,而且印刷质量明显提高,近几年在国内外获奖100多项,已成为业界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精细、质量好、效益高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北京利丰雅高,不但有强大的印前系统,而且不断引进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近一年多来更是与开发商共同研发和应用最尖端的ICSRemoteDirector远程软打样系统。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免去了送样过程,缩短了工作流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企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如四川印刷制版中心,在震后的艰难时期,仍然坚定信心,看准方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近200万元,全面提升印前系统,引进高端CTP设备及数字化工作流程,并在四川率先开发并应用20μm调频加网技术,既顺应社会对精品印刷的需求,又使企业业务蒸蒸日上。

  实践证明,许多成功的印刷企业无不在印前领域下攻夫、下本钱,把印前部门当作一种高新技术部门、文化部门,当作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部门,当作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环节,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提升。

  2.印前被分离

  由于电脑制作的普及,各种类型的广告设计企业、图文制作中心遍地开花,印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很多出版社把印前工艺中的部分重要技术工作移交到出版社自身建立的电脑制作中心完成,或交由专业设计制作企业去做,使印刷厂印前部分重要工作被分离出去。

  如《人民画报》,过去都是由报社采编,版式设计好后交印刷厂制作印刷,而现在则由北京大盟文化艺术有限企业设计制作,制作后的电子文件交北京华联拼大版、输出CTP印版,进行印刷。因此,印刷厂不能控制前端的质量,导致印刷质量会随着印前制作质量的好坏而起伏不定,更为苦恼的是前端的数码打样与企业印刷生产不匹配,印刷样张很难追上数码打样样张。

  由于印前制作从印刷厂分离出去,许多设计制作中心的人员不了解印刷工艺,应用的电子文件制作软件和制作方法不同,采用的工艺方法又不符合印刷工艺规范,色彩管理更是杂乱无章,多只是根据屏幕颜色随意、盲目调色,加上缺少沟通,导致“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不仅给印刷生产造成很多困扰和风险,也是造成印刷质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现状下,只有印刷企业针对其长期客户的产品需求,主动到设计制作中心去进行交流、协调,协助其数码打样质量标准、控制数据与印刷工艺相匹配,建立统一的色彩管理系统,使质量提高、风险减少。

  3.印前被取消

  由于电脑制作的普及,多类制作价格跌入低谷,如扫描价格由原来的每兆数据2元跌至0.8元、0.5元,甚至0.3元,导致众多中小印刷企业的印前部门很难维系,甚至亏本。因此,这些印刷企业干脆将印前“下马”,外包出去。

  通过实际印刷生产,笔者发现,没有印前制作部门的印刷企业出现的问题很多,外来的文件经拼大版、出片、晒版后,印刷效果很难达到客户的数码样张效果,只能把印刷机当作“调色工具”,导致调色时间长,活干得累,客户还不满意。有些明明是印前的问题,客户却认为是印刷质量不好,往往为此扣款,甚至重印。

  笔者亲身经历了一件事,一家印刷厂卖掉了印前设备,投资添加了一台海德堡印刷机,印刷一本家具样本产品,其中2/3是黑白图片,1/3是彩色图片,印完后黑白图片一页偏红,一页偏蓝,灰色调不一致,客户拒收。究其原因,发现问题出在印前用四色工艺制作黑白图片,更可悲的是用三原色为主、黑版为骨架的工艺,即各种亮度的灰色调都是用三原色套印的,这种工艺,印刷是很难印出一致的灰色调的,该厂尝到了甩掉印前的苦头。

  印前存在的问题

  时下在印前领域,从技术角度讲,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先进技术用不好,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

  仅以应用CTP技术为例,就存在以下问题。

  (1)有些企业引进CTP技术后,只当作一台简单的印版输出设备使用,没有完成整个流程的升级,没有把数字化工作流程、全程色彩管理、数码打样、油墨预置等先进技术整合在一起,建立数字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致使设备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用。

  (2)有些企业对CTP的管理不严、不细,导致印版质量不稳定。CTP应完全做到标准化。国内外先进的作业标准规定每2小时出一张测试版检查设备线性化情况,每3小时测一次显影液的电导率、pH值,并建立相关质量标准和控制数据。而很多企业多管理粗放,操作马虎,往往出了问题再找原因,影响CTP的质量和效率。

  (3)有些企业CTP最重要的印刷补偿曲线都没有做好,没有根据企业生产不同的印刷适性和网点增大情况做几条不同的补偿曲线,只是简单地应用供应商提供的一条常规补偿曲线,导致印刷达不到理想效果。

  (4)有些企业的CTP及其软件,没有开发应用当前国内外印刷界都在追求的高精细加网技术。有的印制高档产品时仍用175lpi输出,显示不出印刷质量的明显提高。

  (5)有些企业引进CTP及数字化工作流程时,没有开发和应用先进的CIP3/4油墨预置技术,这样影响了技术先进性的发挥,投入的资金成本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其实CTP工作流程软件在输出印版时,可直接生成墨控数据——PPF文件,将其传递给有CIP3/4接口的印刷机,可在开机前直接调节印刷墨量。

  通过墨控技术,不但可以使印刷质量从经验控制向数据控制转变,从而保持质量稳定,而且可以缩短印刷准备时间,提高印刷机利用率,降低成本。

  2.先进的色彩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当前处于“彩色图像时代”,色彩问题始终是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户的一些优质原稿,经复制色彩不能准确再现,甚至差距很大。

  (2)客户的一些不符合印刷适性的原稿,经复制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3)客户的同一原稿文件,经不同人员或不同时期复制,效果差异很大。

  (4)客户的原稿文件,屏幕上、数码样上及印刷品上的颜色差距很大,导致客户看色不准,无所适从,造成一次次返工。

  解决上述色彩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采用先进的色彩管理技术,但一些企业不够重视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导致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色彩问题。

  有些企业的色彩管理只在数码打样上应用,在扫描仪、显示器等上的色彩管理应用较少。纵观大多数印刷企业,在颜色的分解、处理、传递到合成的全过程中,仍然多依靠经验,特别是前端调色处理,存在较多随意性、经验性和盲目性,不能有效控制色彩对原稿的忠实还原,有的还处于失控状态。因此,在当今处在微利时代的印刷业,各类企业都应下决心、下功夫实施印刷全程色彩管理,逐步建立色彩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色彩问题,这不仅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3.先进技术与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事倍功半

  时下能较全面掌握印前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后,不能很好消化、吸收,更不能结合本企业条件创造性地应用,使新技术的先进性发挥不出来,生产中往往事倍功半。

  国内多数印刷企业中,一线员工缺少应用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只会遵循说明书简单操作,因此很难用好新技术;中层骨干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应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色彩敏感度要高,又要精通印前多元化的技术,而兼而有之的人才不多,往往只具备一方面素质或一部分技能,因此当应用新技术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不能正确、全面、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

  面临印前新技术的变化、发展和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企业一是要形成“重视每位员工,推崇学习,培养精英人才,褒奖德才兼备”的人才理念;二是要强化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印前各道工序的技能培训;三是要与供应商合作,邀请其技术人员对该项新技术做分阶段的专题培训,使员工能熟练掌握;四是请专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系统培训,使中高级技术人员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而企业有了高技能人才,必定会兴旺发达。

  结语

  通过多年的认识和实践,笔者认为,印前技术在整个印刷技术中仍居领先地位,印刷品质量的基础仍在于印前。因此,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以下几点。

  (1)应树立印刷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要在印前解决、印前要为印刷创造条件的指导思想。

  (2)应积极采用新技术,配置先进、完善的数字印前系统,贯彻扎实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要认识到实施印刷全程色彩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3)应明确印前要向客户延伸、工艺技术要向高端提速、精英人才要向稳定凝聚的目标和方向,使企业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