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印刷当自强而自立

时间:2009-12-22 06:44:51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振明

  国有印刷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从独步江湖,到引领行业发展,再到与“三资”、民营三分天下,以至今天退居第三,这样一条艰难曲折的路,有不少产业都经历过,问题在于,有许多产业比较快地摆脱了所有制的羁绊,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而印刷业,尤其是国有印刷企业的老本营——书刊印刷业,由于长久以来必须国有控股的问题,以致印刷界的一些人有一些看法,好像行业发展不快,都是大环境的错,较少主动从自身去找问题,想办法。另外一个问题,印刷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IT业的一部分,“触电”的程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着实已经涉及到自身的生死存亡,目前居于产业高端的印刷企业,无不从深度“触电”中“深度”获益。2009年11月初,由世界最大的印刷企业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全资子公司利丰雅高印刷集团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凸版利丰雅高北京印刷产业基地”落成投产,该基地以高端包装和书刊作为主要业务。外资对中国的印刷市场都充满信心,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印刷企业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市场动不动便产生怀疑?

  在挑战中成长与壮大

  近年来,我国印刷业的确遇到了一次次挑战,的确有一批批印刷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关张,但整个产业却一直在发展、在进步,从2002年起,我国大陆印刷业产值已经超过德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居于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即便国有印刷企业,也出现了一些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典范,并未出现与市场经济一触即溃景象,这些情况从2003年以来的全国印刷企业百强榜可以看出。

附表1:《印刷经理人》历届我国印刷企业百强排行榜

  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到国际印刷巨头直接在我国投资建立多个大型印刷基地,印刷产业的“三资”企业对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推动印刷业高速发展。“三资”印刷企业占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大,但规模大、实力雄厚,主导高端业务,在百强榜中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二是提升出版印刷质量,满足多样化服务。外资将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技术工艺与装备带进内地,并产生了联动效应,带动内地国有和民营印刷企业同步发展。三是提供了承接外单和图书走出去的宝贵经验。一方面,“三资”企业带来外单,外单在技术、质量、环保、交货期等方面的高标准,对企业的运作制度特别是用工制度的严要求,会促使接单印刷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对内资企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国内图书“走出去”的关键之一是图书的设计和印刷等要符合国际标准,“三资”印刷企业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他们大多具有熟练的国际经营经验,了解母公司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印刷和阅读情况,他们设计和印刷的图书,更能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也无形中成为国内出版社、印刷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引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一本《狼图腾》的小说曾风行一时,笔者建议印刷业从业者,尤其是经营者认真读一读,不是把它当做一本小说,而是当做一本管理经典来读。草原狼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群体作战能力?因为在草原生存太不容易,恶劣的生存环境成就了草原狼。以往许多年,我们书刊印刷企业满足于教材、满足与本版图书,没业务找上级,没资金找上级,买设备找上级。下一步要加快改制,最终印刷企业将成为没有行政主管的市场主体,你找谁?原来总和出版社比,以后出版社都改成企业了,人家也要靠市场来挣银子“养家糊口”,还和谁比?近期,国家还将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效益较差、发展经营难以为继的出版单位,而印刷企业如果经营难以为继,关停并转以至破产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以往我们长期过惯了上级分派任务的日子,刚开始改革时很惊慌失措,可以理解,应该给予一段适应的日子;但好多年过去了,在一个个严峻挑战面前我们曾惊呼过,但也都咬紧牙关挺过来了,还可以遇到一点点挑战就惊慌失措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荡也有些年代了,虽然至今还不能说完全离开了救生圈,但我们也该想想离开救生圈一个人独自面对大海该怎么办了。动物母亲,包括家养的母鸡都知道儿女总有一天要独自生活,所以该让它们离开时就必须离开,追着咬着逼它离开,这才是真爱。我们这些从国营到国有的国家资本的“儿女”,也到了该独闯江湖的时候了。这是我们面对一切挑战应有的基本心态。

  出版社与我们书刊印刷厂,长期以来具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联系,还有许多都曾经是出版社的直属印刷厂,出版社就相当于我们的业务总调度室。现在,出版社要“事转企”,效益较差、发展不继的出版社会被歇菜,对我们而言,自然也是一件大事,必须及早应对。首先,要全面认识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出版、印刷同属文化产业领域,国家对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找到“生门”,否则,就会误入“死穴”而不自知。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印刷复制业列入重点文化产业,为印刷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并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这将有利于形成印刷企业统一的市场环境条件,使各种经济形式的印刷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印刷企业优胜劣汰,推动技术设备实现产业升级。其次,要全面认识出版社转制、国家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带来的经营环境变化。出版社转制后,为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要求印刷企业进一步缩短周期、提高质量、降低工价、升级服务,并将形成各类所有制印刷企业你追我赶、不断出新、不断提高的竞争态势。任何一个印刷企业都必须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才能生存。第三,有可能引发出版、印刷关系模式的改变。出版社可能会专攻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等核心业务,而将原属于出版社的设计、纸张材料、校对、质量检查乃至发行等机构和职能简化或弱化,加速社会化、专业化、中介化,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抢先承接出版社可能简化、弱化而分离出来的部分功能,参与中介、专业组织的建设,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进军的印刷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第四,对出版社所属的印刷企业,或者同处一个出版集团系统的印刷企业而言,将可能面临更大挑战。如任务来源的改变,出版社原有的稿源可能会因与其他出版社的竞争而减少,还可能对原合作的印刷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重新进行洗牌,由固定关系变为不确定关系,所属印刷企业的任务可能相对地减少;再如价格优惠,出版社改制前,所属或同处一个集团系统的印刷企业在结算时价格可能比其他印刷企业高一些,但改制后,这些特殊待遇有可能削减甚至取消。

  与之关联的,由于国家鼓励、扶持政策的出台,外资、民营资本对书刊印刷的投资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他们与出版社的合作方式将会更加灵活、有效,甚至有可能在政策出现变化时,会抢先参股出版社,形成更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近年来,外资在书刊印刷领域,尤其是在高端业务方面屡有斩获,某些方面已经让我们国有印刷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其优势,一是服务理念,包括“三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商战的服务手段,先进的服务哲学,长远的服务目标,完善的服务网络,高效的服务运作体系等;二是服务模式,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一般都资金雄厚,实力强大,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服务模式;三是服务创新,外资企业注重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服务营销。

  除此之外,传统印刷业还面临来自互联网、电视、手机新闻等新媒体对纸媒体出版印刷的挑战,来自数码印刷对传统印刷的挑战,来自个性化及小批量印刷的挑战,来自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来自社会诚信缺失对印刷企业资金运作带来的挑战,来自周边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带来的挑战等。在此情况下,印刷企业自身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市场竞争的砝码,谁为客户提供出色优异的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并在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