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做好精品印刷 为印企自己搭建生命通道

时间:2010-05-24 08:13:32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振明
  精品印刷能力将是印刷企业敢于“亮剑”的资本

  精品印刷将会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

  印刷品按用途来划分,主要分为书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商业印刷三大块。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终端消费者对印刷品自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纸质媒介出版物受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网络阅读、多媒体阅读等现代新兴媒介的影响,将从阅读功能为主变为收藏功能为主,特别是出版物中非常重要的板块——教材教辅印刷如果未来出现较大变革,出版物总量将会锐减;商业印刷的一部分将会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余留的一块将会是高端、个性化、精品化的一块;而包装装潢印刷的精品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加速。第三,目前,普通印刷品市场已经饱和,在业态重组、洗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中低端印刷企业淘汰出局,另有一部分有一定实力的印刷企业通过产业升级进军高端市场。总之,精品印刷或者高端印刷将会是新的印刷市场拓展的主要方向。

  拷问:精品图书还会有市场吗?

  多媒体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有声有色,但纸媒,尤其是纸质书刊产品,仍具有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优点和独具的永久魅力。

  首先,图书不仅是一种信息和文化传递的载体,也是一种经典艺术品、收藏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需求。精品图书加工过程需要整体设计、原稿质量、设备精度、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相互密切配合,是一个国家出版、印刷实力的综合体现。在功能上,既有实用性、收藏性,能吸引读者;设计上,风格独特,实用、美观兼顾;印制上,能大批量生产;质量上,经得起专家的严格审评和藏家缜密眼光的审视。

  其次,从阅读媒介选项和功效来看,新兴媒介和传统纸质媒介各有千秋,并非水火不容。不同的阅读目的、习惯、追求,都可能会是同一位读者在各种媒介中进行转换,获得更多不同方式的感受。更何况,电子网络出版物传递的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信息,而纸质书则可以调动人的全部感觉器官,如触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还有,纸质媒介也在不断创新。如带不同香味的书已经研发上市,在翻阅书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收获季节金黄小麦的麦香,可以感受到微风吹过徐徐的茉莉花香等;在触摸书页上面图案时,我们可以嗅到玫瑰的芳香在指间漾溢,或者清雅的荷香似有似无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这些感受是新媒体无法带给我们的。

  第三,即便在未来新媒体将占据出版物市场的统治地位,这也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更别说在个性张扬的现代,一旦当纸媒出版物成为一种稀缺产品时,或许又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呢。但无论如何,无论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在未来或许会“时尚”的新纸媒那里,粗糙滥制的低端产品都是没有市场的,只有精品才是纸质出版物提升附加值和利润空间的不二法门、制胜市场的倚天屠龙剑!

  精品需要走出“蜗居”,出道“江湖”

  较长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有一种心态,好东西是供出口的,自己用的能凑合就凑合吧,碰上运气好,整上件出口转内销的,你就偷着乐吧。国外教科书常为精装,1950年代学习老大哥,那个时候教科书精装的也不少,尤其是直接翻译的《地理》等学科教科书,也以精装见多。而后来,却渐渐越来越简陋,以至到今天,当新富一族成为法国等极品奢侈品消费市场出手阔绰的贵宾时,我们的中小学生还常常在为胶订装教材散页而发愁,教材的印刷、装订质量是所有出版物中最大路货的一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三资、具有规模的一些民营企业使用二流设备生产一流产品的时候,我们一些国有印刷企业却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生产最大路的、却甚至连最低限度的“不影响阅读”标准也常常难以保障的教材产品。多年来,拥有最精良设备的国有印刷企业本应成为精品最舒适的孵化器,但最终却竟是精品的“蜗居”,在个别厂家,甚至连这样的“蜗居”也荡然无存。

  精品在国有印刷企业要踏上征程,重出江湖,设备、技术、人才等等,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这种多年养成的漫散心态、习惯、环境、企业文化,其实才是最大的心魔。

  理念先行,重建精品文化。15年前,民营印刷企业精英之一雅昌率先在印刷行业提出“印刷是服务业”的经营理念,并将“服务”二字很深刻地定义为“服务策划”,即客户脚未踏入公司,雅昌即紧张地开始产品的设计策划、提出包装、材料的建议、完善客户构思等工作,在雅昌,“每一单活”就等于“一个项目”。靠着这样的理念,雅昌不仅做好了精品印刷,还衍生出与印刷相关的包括雅昌艺术网在内的一个新兴文化产业。雅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雅昌“理念先行、文化先行”的经营战略更值得我们深思。

  主动沟通,服务从上游做起。出版物的编印发早期是在一起的,一如中国许多百年老店前店后厂的传统。1950年第二届新华书店工作会议通过《出版与印刷、发行分工和出版专业化的决议》后,出版、印刷、发行才成为出版系统三个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当时对印刷的定位是“保本微利,服务出版”,关于这个定位的争议颇多,本文不拟涉入,但笔者认为,起码“服务出版”这个定位是极为恰当的。出版社作为书刊印刷的上游产业链、客户,今后也像印刷企业一样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同样需要在市场上讨生活。如果说过去我们还可以借助行政命令向出版社获取一些扶持、倾斜政策,那么,今后则需要在市场经济中以利益为纽带,与出版社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下游产业链,只有把上游产业链服务好,才能获得自己那份应有的利益。打造精品是从设计开始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的设计部门,或者出版社委托的设计工作室、装帧设计公司等,由于对印刷的了解有限,或者更多考虑了设计的艺术效果,而对印刷加工工艺、材料特性等方面考虑不周,就可能出现“设计陷阱”,即设计的产品可能看起来很美观但印刷的时候却不好实现,尤其是在装订的时候,包括彩色跨页等都可能成为“设计陷阱”。从印刷企业来讲,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主动沟通。如印刷之前,就要和出版社编辑做好沟通,包括哪些工艺可以实现,好不好实现,会不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出来的效果能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等;印刷过程中,同样要和出版社保持密切沟通,出现意料外的情况及时协商、研究,寻求解决之道;印刷完毕,仍要适时对出版社进行回访,探讨新工艺的市场反应、读者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工艺。

  预案先行,成竹在胸。精品印刷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犹如重大战役,必须事先制作沙盘,反复推演,确定方案,制定具体的部署路线。每一单精品都应该像雅昌那样作为一个项目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