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北京的天格外地蓝,有几场雨的贡献,更有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当然,在这成效的背后,伴随的是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企业的外迁,印刷企业位列其中。对出版业来说,纸张、印刷这两大过去几乎不是问题的环节,近一年多来却遇到了难题,纸价上涨及供应紧张,黑白印刷产能转移带来印制成本上升和工期延误,品种增多、平均印数减少带来规模效益和利润率挑战,这一切倒逼出版社和印刷厂转型升级,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而按需印刷逐步进入产业化已成为行业共识,按需出版也许不会太遥远。 6月12日,在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举办的“2018鸿雁POD联盟年会”上,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出版社、印刷厂、技术设备商等各方代表围坐一堂,探讨中国出版印刷出路。按需印刷将逐渐产业化,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从去年开始,出于环保因素,胶片印刷被要求退出市场,全部转成CTP(计算机直接制版)印刷或数字印刷。POD正在成为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表示,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社的库存问题,更是为出版业改造升级带来数字化变革,还可以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图书生产过程中所伴生的环境污染。 顺应环保趋势 符合出版和印刷新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袁宇霞认为,当下出版业,一方面同质化加剧,库存严重,短版、个性化印刷需求凸显;另一方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不断发展,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不小冲击,“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改造传统图书出版加工模式是大势所趋,而按需印刷已然成为出版中的重要选择。”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对按需出版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他认为,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按需”将越来越成为时代主潮方向,按需出版也正是呼应这一社会主潮。 国内按需出版的探索已经涌现出如立足国际化市场的中国出版集团下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也出现了江西新华把定制化按需出版作为一种销售方式的创新。“按需出版从形式上、模式上在不断创新,短版书、断版书、定制书、个性化书等社交类出版日渐丰富。同时,国家政策也给予按需出版大力支持,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按需出版项目多达20个。”徐升国说:“按需出版当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龙头企业,还未构成行业生态,需要领军企业涌现。” 按需出版无疑是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共利空间,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行业痛点和盲点。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秘书长张建民认为,中国POD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探索,从目前来看,按需出版在国内出版社解决的主要还是图书消库存的问题,这是短期目标。互联网环境下,按需印刷的需求越来越强,如何处理常规印刷和按需印刷的关系更考验企业当家人的决策。“而出版社与印刷企业不同的运营体制产生的隔膜,构成了不成熟的POD生态环境,未来应该着眼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出版、发行、印刷、网络平台之间的深度融合。”张建民认为,未来5~10年,图书出版领域数字印刷、按需印刷应该是热点。 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对北京印刷企业进行调研,将通过制定标准的方式决定企业留下还是迁移。 一组对北京市印刷企业的摸底数字显示,4年来,参加过年检的印刷企业有1794家,其中近40%的企业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生产或转行了,110多家企业搬到了京外, 500多家企业处于停业状态,涉及到出版业务的有330多家企业。业内专家认为,留下的企业也在做产品转型,针对出版社在北京的任务就是高附加值业务;杂志多在北京印刷,教材印刷疏解到外地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