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精英学堂

雕版简史

时间:2009-03-27 11:33:11来源:科印网作者:黄小建

  中国雕刻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最早成熟汉字是商代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甲骨文。商至西周的青铜器,多数铸有铭文。西周青铜器铭文字数较多,师鼎有铭文190字。而毛公鼎铭文达491字。秦始皇时,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字体称小篆。秦代的刻石和瓦档上,都能看到这种字体。汉代初期出现隶书,是汉字字体的重大变革,东汉的《熹平石经》,是最具代表性的隶书。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使汉字字体走向定型,以后的一千多年,楷书成为汉字的典型字体,也是早期雕版印刷的通用字体。南北朝时,出现了反体石刻和凸体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这些技术,与印版的雕刻更为接近。
  拓印技术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隋代宫庭的藏书中,就将拓印品分为一类,而且有专门从事拓印的人员。唐代拓印更为普遍,宋代已发展到从一切有凹、凸文字,图案的器物上拓印。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约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还有文献记载,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曾用纸大量印刷普贤像。
  到目前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处发现。使我们能目睹当时印刷的技艺水准和风貌。1900年,于敦煌藏经洞内发现一件卷轴装的印刷品《金刚经》。唐代中后期,民间及寺院的印刷更为普及,流传至今的印刷品有历书、佛经、韵书等。在长安、洛阳、四川、淮南等地,都出现一批印刷作坊。当时所印的书已作为商品出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印刷高潮,寺院印刷和民间印刷都很活跃。四川成都一带,是当时印刷业最兴盛的地区,此外,淮南、长安、洛阳、敦煌都有印刷业分布。
  宋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主要特点是:一、政府对印刷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部门,都从事过印刷活动。二、由于政府对印刷业的开放政策,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三、印刷数量和种类大增,经、史、子、集以及农业、技艺、医学等书都曾大量印刷。四、佛经印刷活跃,多次刻印佛经总集。五、首次印刷发行纸币,开创了有价证券印刷及商标包装印刷的新纪元,六、纸、墨的制造技艺及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版式趋向规范化。开创了册页蝴蝶装的新型书籍装帧形式。首次使用金属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史上,元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唐宋以来印刷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新的发展。在技术方面,出现书籍的双色套印和包背装,由几个学校联合分工刻印大部头书,是印刷史上的新形式,它可以集中力量快速出书。由于国家的统一,使印刷术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通过与西方的交往,将中国的印刷术,逐渐由中东、北欧传到西方。
  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的全盛时期,其主要特色是:一、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涌现出一大批图版雕刻高手;二、除雕版外、木活字、铜活字广泛应用;三、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四、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五、印刷规模大、品种多、地域分布广。
  我国古代的印刷技术,到明代已发展到高峰,到了清代,这种传统技术,没有新的突破,只是在应用领域更为广泛,技艺更为熟练。清代后期,西方的铜合金活字印刷及近代技术开始传入我国,从而逐渐代替了原有的传统技术工艺,使我国的印刷技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清代的印刷(不包括近代印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印刷规模大,品种多,分布面广。2.我国古代开创的各种技术,包括雕版、木活字、泥活字、金属活字、套版彩色印刷等,都有应用,而且规模很大。3.出现新的印刷种类,如布告、证件、契约、请柬等。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