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精英学堂

应该倡导好学的风气

时间:2009-05-04 17:45:12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作者:潘晓东

  报载:为了推动全民阅读的文明风尚,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发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在迈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刚刚取得一定进步的中国,需要全体公民在发奋工作的同时,也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需要解决心浮气燥、急于求成的问题。只有全体公民共同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国富民强,才能谋取全社会的更快发展。
  有感于此,笔者特意整理了这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图书发行工作在报章上公布的有关数据,其结果令人吃惊。现将有关数据汇总成表如下:


注:在2005和2006两个年份,库存图书除册数外加上了库存金额

  细细阅读这张表格,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以下信息:
  自1999至2006年这八个年份,我国经济在持续向上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成倍增长,但无论是图书总印数、图书总购进还是图书总销售都以1999年为最高,那年我国的图书总印数达到73.16亿册,图书总购进和总销售量都在170亿册以上,从那以后,几乎没有那一个年份超过1999年的数据。
  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肯定很多,比如: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这自然降低了图书的销售量。比如:我国图书的定价相对于老百姓的收入来说显得偏高,让一些爱书的对象不敢轻易出手,这自然也影响了图书的销量。比如:迄今为止,虽经政府严厉打击,但盗版现象依然存在,这自然也影响了正版图书的销售。再比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百姓生活节奏在加快,他们希望通过看电视等方式来为自己减压,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与以往相比显得不多。自然还可以找出一些其它理由。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的心态、人们的价值观在出现悄悄的变化。
  人们从生活水平相差无几的计划经济时代,来到了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把握住种种机遇的对象瞬间成了百万富翁,而相对保守、稳重的对象,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相对于那些快速富裕的对象简直有天壤之别。于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古训早就拋之脑后,热衷去于寻找致富的捷径。读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敲门砖,甚至学术造假、学历含水也时有所闻。在这种状况下,又如何企求图书销量的不断上升呢?
  前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同志,在全国第三届出版论坛上曾对上一年我国出版业的状况做了个分析。他给出的数据是:2005年,中国573家出版社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64.02亿册,人均年购书5本、期刊2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令人失望的数字。何况,这5本图书中还包括了学生不得不要购买阅读的教课书。
  上表还有一个令人不得不重视的数据,那就是图书库存量的与日俱增,截止2006年末,全国范围的图书库存已经达到了44.59亿册,总码样524.97亿元。换一句话说,这524.97亿人民币的库存图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最终要走上报废、化浆的道路。
  这些年,我们公司每年都为荷兰的出版社印刷一些图书。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占地不多、人口也不多的国家,用荷兰语印刷的图书居然可以一再重版。荷兰民族这种好学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国公民学习吗!
  一段时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都在强调科教兴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只有站在前人的肩上,利用先人为我们积累的知识,我们才能进步得更快;因为,只有善于思索的民族,才能不断创新,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强调全民学习的时候,更应该强调印刷人的学习,他们承担着美化生活、传承文化的重任,在面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时候尤其如此。
  起带头作用的理应是背负引导企业向前发展重任的经理人。只有他们不甘落后,企业才能“危”中寻“机”,克服困难,向前发展;只有他们积极地汲取管理新理念,并且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工厂的盈利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提高;只有他们清晰地了解处于变革中的印刷业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成功地把握机遇。
  工作在这条战线的员工同样应该注重学习。老工人要努力掌握新技术,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新工人要把在学校学到的书面知识融会贯通于生产,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气。在经济危机导致业务量有所减少的今天,更应该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组织员工培训,为明天的发展蓄积力量。
  社会的发展总有波峰波谷,面对困难更需要我们学习。印刷业在改革开放的年景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尽早实现中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倡导全民好学的风气。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