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精英学堂

创新 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时间:2010-07-12 17:05:10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强音。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体制上不断实施创新,推动社会走上了小康。现时,国家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由以往的数量型、粗放型转向效益型、集约型,这是提出了经济工作创新的新要求,吹响了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冲锋号。
  我国印刷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截止2009年4月30日,印刷企业数已经达到101857家,从业人员4048610人。2009年的印刷工业总产值更是创记录地飙升到5746亿,比2008年猛增20.97%,一举超越日本(2009年日本国印刷工业总产值6.35兆日元,以100日元比7元人民币计算,折合人民币4445亿,比2008年减少8%),跃居世界第二。在这样一个高起点上,印刷企业要继续进步,唯有摆脱传统,加大创新力度,走效益型、集约型的道路。
  成为一名成功的市场补缺者是中小印刷企业的首选,既然是市场补缺者,就必须要有“绝招”。
  在中国的十万余家印刷企业中,中小企业无疑是最大多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任对这些企业来说,既是责无旁贷,也是生存需要。在他们中间当然不乏佼佼者,但由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市场影响、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素,使得他们很难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行业的领导者或者挑战者。可是,只要他们的产品与其它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又为市场所需要,就完全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市场补缺者,滋润地生存于社会。
  中小印刷企业适宜成为市场补缺者,是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1、自有资金带来的掣肘性。产品只有为市场接受,企业才有生存空间。有限的财力掣肘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他们经不起大的市场风浪。“好钢用在刀刃上”,中小企业必须量力而行,根据市场状况,有选择地组织生产。
  2、市场需求带来的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小企业可以赢得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关键在于准确地分析市场,选准锲入点。而且,在某块特定的市场中运作,竞争的激烈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3、力量聚焦带来的突破性。集中有限的财力与人力,专攻于某一块市场,有可能取得突破。套用军事术语,叫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某块市场上做强做大了,也就成了这一方领地的代表性企业,在这一方领地内就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同其它企业的产品是否存在差异,是中小企业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市场补缺者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但包括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也涉及生产工艺的创新、使用材料上的创新等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印刷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自主创新工作上还做得远远不够。
  我国印刷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47.97亿发展到2009年的5746亿,仅用了31年的时间。印刷业的高速增长,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企业家们的努力,十分重要的一条,是先进印刷机及关联设备的大量引进。据不完全统计,仅是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累计引进的多色胶印机就达到8434台,引进的高速商业轮转印刷机也已达近百台。即使是在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的2009年,德国、日本对我国的印刷设备出口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
  先进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国内不少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中间也包括中小印刷企业,就是因为看准了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敢于率先投入,由此不光吸引了国内的高端客户,而且也带来了海外客户。借助于这些引进设备,造就了他们在某一领域的领先优势,成了这一行档的领头羊。在票据印刷领域如此,在标签印刷领域同样如此,别人是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方位创新,我们是跟在发达国家的创新产品后面花钱采购,发达国家赚的是大钱,我们在生产链的制造端赢得的仅是微利。
  反思我国印刷业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主创新的项目实在很少,这与我们印刷大国的身份是不相称的,为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状况,争取在下一轮的发展中有所突破。
  缺少原创是急功近利心态惹的祸,敢于创新应该成为中小企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引进确实有迅速改变行业落后面貌的功能,但过度地依赖引进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企业的自我开发能力不强。德国之声6月1日就载文指出:“高仿冒能力削弱中国创新”。针对印刷业,可以这样说:这几年总量的增长无可争议,但属国内独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尤其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还屈指可数。
  类同的引进设备、类同的加工产品,还导致我国印刷产业很快就进入了低价竞争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依靠不断开发与推出的新品,而是一味地在降低加工费用上做文章,这显然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导致产生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方在心态上过于急功近利,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是急于致富,就不愿花力气去潜心研究市场,花精力去做开发创新工作,选择拿来主义,或模仿、或购买无疑是最简单快捷的做法。但是,缺乏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就无法让自己站上此一领域的最高峰,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就没有可能赚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赚到的大钱,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创新与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对中小印刷企业尤其如此。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只有不断地有所创新,才能走在行业的前列,稳立于市场之巅,获得高于一般企业的产品利润率。
  创新不仅需要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需要有相应的投入。
  创新,是在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领导的支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必要的资金投入,这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领导支持,是指领导对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要有着足够的认识,通过市场分析,明确开发方向,乐意拿出时间与精力去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没有领导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开发的成果。
  所谓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合作团队,是指企业应该有一支具备一定素质的专业创新团队,能够根据企业开发市场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从事研发的同志不仅要有事业性,更要有专业素养,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了解实现目标的大致路径。
  所谓必要的资金投入,是指任何开发工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否则再好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对机械制造行业而言,目前的开发费用一般按年营销收入的百分之五掌握,有些行业,出于维持其市场竞争能力考虑,每年用于开发的比例还要更大些。印刷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与机械行业有所不同,但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是绝对需要的。
  坚持每年有一定量的资金用于科研开发,对企业工作来说是为了构成良性循环。资金的投入支撑企业实现技术上的领先;有了领先于同行的技术,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足够的利润自然又支撑着企业不断地实施开发。有些企业不肯在开发上作适当投入,似乎是减少了开支,但没有了技术优势,企业也就缺失了角逐于市场的能力,也就无法去实现较高的利润,结果走的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古话云:种豆得豆。在技术开发上,同样是有投入才有可能产出。
  上海烟草包装印刷公司是印刷行业中少有的几家重视日常开发工作的企业。据工厂的同志介绍,企业不光设有专门的开发机构,而且有属于机构自身的印前、印刷设备和先进的检测装备。企业每年都会给予高达数千万的开发费用,由此确保企业在技术和工艺上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坚持着这样去做,除了因为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外,主要是因为领导重视创新工作,不断的创新保证企业站立于同行业的顶峰,这是值得业内企业学习的。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可以在局部开发上下功夫,求得成功。
  国家除了在专利申请上给予鼓励与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成果给予实质性的贴补。
  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国家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征的优惠,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今后的开发。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提是需要有发明或创新。如果说被《辞海》解释为“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的发明是项难度颇大的工作,那作为“好想法付诸实践的首次尝试”的创新,应该说只要坚持必能有所收获。
  印刷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为了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有不少工艺、材料需要创新。在创新上,除了企业自身给予足够的投入以外,确实也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这包括政府对现行鼓励政策的主动推介,让企业实打实地获得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在鼓励企业外出考察学习、支持企业海外参展、支持企业完成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保护体系认证等方面,国家都有具体的资金支持政策,但因为企业不尽了解,付诸操作的就相当有限,白白丧失了机会。
  这包括除了对可以上升到日用新颖范畴的创新支持企业申请专利以外,对一些确有技术含量的实用型创新,在政府有关部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是否也能通过一定的评审程序,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补贴,这里所体现的是政策导向。在印刷企业处于微利的情况下,政府给予的点滴支持,将给企业今后的工作以莫大的鼓励。我们的政府应该为企业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乃至不做锦上添花的工作。
  有些印刷企业在创新工作上做得很有特色,应该大力加以宣传推广。
  这几年来,确有不少企业在创新上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在差异化经营上做出了成绩,大力宣传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投身于创新之中。
  深圳雅昌企业在商业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无疑是印刷界最为成功的案例。早在十来年前,万捷即把一家传统的印前制作企业通过创办“雅昌艺术网”走上了“传统印刷+IT+文化艺术”的多元经营道路。自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进一步推出了“雅昌艺术指数”,在“为人民艺术服务”上真正淌出了一条大道。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讲,这一经营模式还真是无法复制,比着“雅昌”亦步亦趋完全可能就是东施效颦。我们从“雅昌”案例中学到的应该是他们的敢于创新的精神。
  如果说,“雅昌”的创新已经是名声遐耳,那仅有百来号员工、创办至今也不过十年多一点的上海小林印务公司就更值得我们推崇。十来年的时间,让这家以吊牌印刷为主打产品的侨资企业的负责人从一位印刷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不光产品全部出口日本,而且内部管理井井有条,开业时的营业档案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让人叹为观止。针对外来员工居多,流动性大的特点,企业坚持走数据化、规范化的道路,下功夫制定出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岗位操作步骤。这样坚持推行的结果是:公司的生产秩序是最好的,公司的产品质量是最稳定的,公司的投资者有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经营者尝试着把传统的“印后烫”工艺改为“烫后印”,图片上的世博场馆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开发是企业生存的永恒需要,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关键在于我们主动发掘,了解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滋润地生存于社会的原因所在。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真理。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在中小企业中,更需要推崇创新精神。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