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书刊印刷企业的突围,必须眺出旧时窠臼——对北京外文印刷厂调整的思考之四

时间:2012-09-10来源:科印网作者:张立民

  和外文印刷厂同类同规模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惠普,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印刷业的主体;除少数做大和加入出版集团的以外,其余厂家的经历和境遇大致相似。他们的教训和突围之路,似应当是学习国内外成功的范例及其内涵的精神,跳脱旧时样式同一(近似)化的窠臼,走出差异化的新鲜路数。

  突围模式其他,孰优孰劣?反复实践,不断出新。长期以来书刊印刷企业面对供大于求、同质化低价竞争的危机和挑战,自觉和不自觉的进行了和正在进行着各种艰辛的尝试;其成功者固然值得钦羡,但失败者如善于总结,其教训也会成为企业和行业的宝贵养份。下面试举其要喷墨,或可供参考。

  一、坚守书刊印刷阵地,在主业的红海中做大做强。

  国企中的中科印刷公司可否称为这种模式成功的案例之一?

  像外文印刷厂这样的大中型书刊印刷企业,在和大型企业的规模竞争中,明显的处于劣势;也曾想扩大生产能力、上规模,如购进八色商业轮转机柔印,但苦于无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欠缺有效的融资等资金运作);又担心活源不足,只好作罢。据此,笔者思考,可否设法从上级机关和出版部门或其它渠道融资(由上级直接出资购设备,虽可缓解一时之难包装安全,但却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从长远和全行业看,不见得是好事)?几年前,北京地区曾同时购入三台双面八色平台印刷机,有的开工不足;今后可否几家兄弟印刷企业联合共同购入(运营)大型设备其他,以充分发挥设备效率、降低成本?有资料显示,我国全部的印刷市场中,东北部+西部的市场份额仅占2-3成,可否更远距离的将工厂搬迁?从全球大视野印刷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观察,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印刷的萎缩大族冠华,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可否为我们的突围提供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北京印企作俄罗斯订单,凤凰集团去俄罗斯办印刷厂,还有的将工厂迁去柬埔寨,似可称为先驱。 印刷检测

  二、在印刷企业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整合。

  外文印刷厂曾因生产需要烟草包装,和兄弟印刷企业进行过各种暂时性但多样化的合作;如请专业设计、制作,委托外厂印刷、装订和局部加工,借用设备、员工等。可见,印刷企业间业务、采购、生产、物流、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均可实行。具体如国企反映养不住高级设计人员的问题,可利用社会资源打样,如兼职,招标等;也可采取企业共养共用的办法。当前,更应考虑长效的整合,如进入印刷产业园区,专钻一门立体印刷,企业间则互相补充合作,以发挥聚集效应;还可采用入股、控股、并购(2012年,企业并购可享受契税优惠待遇)等高级现代资本运作手段。

  三、不同所有制印刷企业融合。

  外文印刷厂曾想通过和界龙集团的融合,提升自身;但由于界龙集团的战略调整,也可能有老国企和家族企业的理念先天不和等因素《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而出现停顿。其实,各种所有制企业,均有其短长;聪明的理想的做法,必然是融合各自的优势,屏蔽各自的劣势北人股份,但具体操作起来,又何谈容易;而惟其不易,效果才佳,才值得下力。如国企对外营销下功夫的面窄,模式同一光盘印刷,少有突破;有人说的国企病,其症状如机构/人员/制度繁多,待遇环境好、责任感不强、干活效率低,活力不足、观念陈旧、理念和行动上均难脱旧时窠臼等。一般家族企业,其机构/人员/制度简少、有活力认证,决策快;但家人与外人的凝聚力先天不足。外资企业规范/现代,但易不服水土(笔者同时认为,水土本身不见得就都是正确的)。笔者驻厂辅导过家族印刷企业后,明显地感到国企非生产人员的比例数倍于民企,固定成本主要是管理成本过高地图印刷,制度虽全面细致,但较繁琐和不利实施。笔者运用民主管理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一般必须的经验教训,从简到繁,制定和试行易记易行的标准和制度商业轮转在中国,取得了成效。 印后设备

  四、进行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的各种创新,向印刷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

  应当说,在我们印刷业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并且此类创新的数量和方式还在不断增多。

  如雅昌的印刷+艺术品+IT的独特商业模式。

  如加强前端的设计创意和后端的物流、销售(多彩、虎彩、圣彩虹打造自主产品企业,直接对接销售终端),参股印刷材料/纸张/油墨等制造/销售公司,更可向后延伸到抓新选题、编辑图书的环节。

  五、向书刊印刷之外的“蓝海”(也可能是别人的红海)转进。

  在坚守主业的同时,我们还要机警敏锐的关注印刷技术和新兴信息复制传播技术,带给书刊印刷和整个印刷行业的冲击标签,并适时以软着陆的方式转入包装印刷数字印刷、数据处理领域或退出印刷。外文印刷厂也曾上过包装印刷,虽未做大而退出;但包装印刷必将成为未来印刷的主体,因此这条道路仍应成为选项之一。化工出版社印刷厂开发药品包装,2011年7月26日盛通公告,注册2000万元资金建立包装公司;海德堡中国印刷企业强,其华南用户中的书刊印刷特别是中小企业有五成转向包装,似可为证。当然,包装和书刊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有差异的,需要逐步熟悉/适应;包装印刷本身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竞争问题,我们应有预先的认知和相应的对策。 乳品包装


张立民专栏

总访问量:224177 更新时间:2023-02-10 13:09:08

职务介绍:历任北京外文印刷厂生产处业务员、兼调度员、副处长、总调度。经济师职称。曾受聘北大方正电子公司印刷企业ERP顾问、《中国印刷物资商情》编委、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兼标准起草人、北京印刷协会科技委员会委员、顾问、科印网顾问、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印刷专家组专家、培黎职业学院艺术传媒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培训课程:在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中国出版研究所、中国印刷研究所、中国印刷总公司、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印刷协会、北京印刷工业科技信息站、上海印刷包装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印协、吉林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广西印协、内蒙印协、北大方正电子公司等组织的培训班和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培黎职业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讲解印刷营销、工艺、计价、跟单、质量、纸张、成本、管理和出版物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等;并为一些出版、印刷和IT企业进行个性化授课、管理辅导、投标书制作和软件评估等;听课者来自全国各地,人数近三千。
主要作品:多年来,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印刷技术》、《印刷经理人》、《数码印刷》、《中国印刷物资商情》、《科印网》、《印刷质量与标准化》、《印刷工业》、《中国印刷》、《今日印刷》、《中国包装》、《北京印刷信息》等印刷行业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著有《印刷计价实务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2006年9月重印、2007年9月三印)、《印刷业务员必读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2008年4月重印)、《印刷生产跟单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印刷业务速学速通30讲》(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