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向前,人生向后。13年里,随着企业的变迁,陈丹怀由一个毛头小伙成为一位技术标兵,成长得很稳健。企业给他栖息的土壤与阳光,而这颗种子最终在这里得以长成一棵大树,回馈给企业一片小小的绿荫是他的心愿。 下午两点,事业部文化中心,未开放的酒吧厅,阳光透过玻璃门斜射进来。远望去,生态植物园里的树影让地面有了斑驳的碎影。人工湖里波光粼粼,周遭一片寂静。 这一刻,恍若置身江南的田园山庄,不经意里忘记了时光的流转。如果,不是陈丹怀不动声色地端坐在我面前。干净平整的蓝色厂服,高高的个子,称得上魁梧的身材。鼻梁左下角的大黑痣,多了份与众不同。紧绷的面庞传递着拘谨与不自然。 不到半小时, 几乎回答了我所有问题。每个问题,简明扼要,一句或两句,轻描淡说掠过。这样的访谈多少让人有些着急。我有意将话引出来,让他接下去,而他似乎无意接招,继续保持“寡语”状态。每每这时,他转动手中纸杯的声响,恰到好处地舒缓着我们的尴尬。不得不施展采访技巧, 捣乱顺序,合上采访本,直接转道请教印刷技术。他神情逐渐放松, 话稍稍多起来。偶尔“噗哧”一笑,露出一个小暴牙,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无邪与天真。就这样,一个劲嘉人13年与企业相知相守的故事,在午后的阳光里缓缓流淌而来。 倾情奉献 13年如一日 陈丹怀,咋看名字,以为取意为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而陈丹怀否认,“因家乡是广西南丹,家族兄弟都有一个怀字,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师范毕业后,陈丹怀在小山村做了两年“孩子王”,深感“不是那块料”,羞涩、不擅言辞的内向型性格让他在工作中不但没有丝毫优势,反倒增添了对未来的迷茫。 1994年,23岁的陈丹怀听取了在深圳打工的妹妹的意见,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来到盛产理想的深圳。犹如一幕高潮迭起、曲曲折折的舞台剧,所有理想的绽放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两年里,陈丹怀换了好几家印刷厂,“每天很累,干体力活,工作时间长,到了最后工资还拿不到。”后来辗转几次换了好几家印刷厂,开始做学徒工。有点工作积累,陈丹怀觉得自己的技术可以做印刷二手了,“当时劲嘉刚成立,正招人,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劲嘉人。”“厂房在沙井,各方面条件今非昔比。中午吃饭是厨房的阿姨拿着一个大桶送进来,三下两下就完事。印象最深的是,冬天下班等水冲凉最难了,一个热水炉,排队等一桶水要很长时间,有时等着等着干脆不洗了。”“开始大陆印刷技术还不够,很多主管都是从香港请来的。三四十个人,设备也不多,还没凹印机,工资低,条件艰苦,很多人都走了;但我的想法不同,去别的地方机器都不让碰,干的是体力活,在这至少可学技术,同时老板的创业激情与精神也让我感奋。”从基础打装纸、调节飞达、到装版、看印品颜色,陈丹怀沉浸在印刷技术中。那时,他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取着技术水分。两年后他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机长之一,站在了职业发展的另一个平台。 因管理分工不同,在劲嘉,营销工作人员可能更多是对乔董(现劲嘉集团董事长)了解多,生产技术人员对庄董(现劲嘉集团副董事长)要熟悉。陈丹怀说庄董要求严格,无论对自己还是员工。“那时庄董经常到车间操作机器,指导工作。他几乎没什么废话,有一句说一句,也直接,老说我们动作慢。很多单都是他自己跟的,客户要什么他很清楚,直接把关,一干就到了下半夜。现在想想,劲嘉今天的成绩,与那时两个老板吃苦是分不开的。”刻录在陈丹怀心里的,是庄董对他的“拍头事件”。“一次,庄董给我示范怎么装版,一手拿螺丝,一手拿版。结果,在操作时给忘了,用一个手拿版了,庄董拍着我的头说,今后要长点记性!”庄董这句简短的话, 他当成座右铭印在心里:在工作中,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犯重复的错误,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长记性。 从1996 年到2009 年,13 年里,随着企业的变迁陈丹怀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由一个毛头小伙成为一位技术标兵,成长得很稳健;13 年如一日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的工作态度与热情,始终依然。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一份不薄的薪水,加上自己的勤奋付出和技术传授的分享,这些足够支撑起他职业的幸福感。作为行业翘楚的劲嘉,“劲嘉的人成了宝”,谁都想挖,而陈丹怀从不为所动,“劲嘉能满足我的一切。”陈丹怀感慨,上市庆典酒会上,乔董和庄董等领导亲自为十年建设者戴纪念章,颁发奖金的那个温馨感人的场面,大家眼里都噙满了泪花,“当时背景正好是在新劳动法执行前,一些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辞退老员工,而劲嘉却在用心做这些。我也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觉得这些多年的付出很值得!” 铭记责任 品质大于天 强烈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是产品质量的保障。在这十多年里,陈丹怀成为一位与质量事故无缘的机长,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该碰到的问题也碰到了,不该碰到的问题也碰到了。现在出了什么情况,基本不用怎么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11年的机长工作经验,处理印刷质量问题和机器故障让陈丹怀游刃有余。影响胶印产品质量的四大要素是操作者、原辅材料和工艺过程、胶印机长,而在实际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机长,毫无疑问,机长责任重大。“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丹怀把开印刷机比作开火车,他时刻不忘肩上所扛的责任。“随着烟草行业的整合,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和别人又不同,喜欢较真,工作的事特放在心上,生怕一点点纰漏给企业造成损失。”语言朴实的他摸着头,难得一幽默:“看,我的头发都掉得差不多了。”陈丹怀说,2008年底的技术难题还是折腾了许久的。 随着劲嘉烟标市场业务量不断扩大,产品生产周转率也随之加快,根据烟标工艺的特殊性能,企业与日本小森公司合作研发了首台小森LS-740超功能胶印机。试机生产中存在刮刀磨损突出,腔式内刮刀压力不一致,导致转印出来的墨层时厚时薄,甚至存在漏墨现象;生产十至十二个钟就需换刮刀等问题,为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机台生产效率带来一定影响。尽管小森公司在两三个月里尝试了多种调试改进方案,但均未解决。开过多种机型的陈丹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管吃饭还是上洗手间都在思考着怎么解决。一有时间,他就上网或去图书室查找资料,希望发现突破口。有天晚上,他突然想到“将封闭压力式改为敞开无压式刮刀系统,网纹辊由指定的螺纹式网纹辊更换为蜂窝型网纹辊”的方案,越想越觉得可行性大。已是半夜,他连鞋都忘了换,兴奋地跑去车间,再次查看机器,反复推理论证,与机台人员讨论分析。车间通过反复推理认证也认为可行性大,即与厂方技术人员沟通。难题最终得以解决。陈丹怀乐开了花,“感觉自己中大奖了”。 “他是机长里质量意识最强的,做产品的时候,只要发现存在品质隐患,就算在可接受范围内,宁可牺牲效率,也会保证质量。他的质量意识最值得我们学习。”陈丹怀的徒弟、曾经的二手现PMC 部工程师黄印如是说。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在车间随访陈丹怀工作,发现机台正前方,有个大大的红包被封在上面。他说是过完年后第一天上班贴上去的,里面有两块钱,这是每年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寄寓一年开下来,机器顺顺当当,没有任何质量事故。”陈丹怀诡秘中带着笑。 天道酬勤。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技术比武大赛中,以总分91.6的成绩拔得头筹;2006年并被评选为优秀机长;也因极强的安全意识,被公司选送参加市“安全主任”资格培训,考取证书。现在除了机长这个头衔,陈丹怀还是车间的兼职安全主任。 传道授艺 桃李满劲嘉 “在车间他威望很高, 为人低调,沉稳踏实,和他一起工作,对自己是种促进与激励。”采访陈丹怀前,胶印车间的领班李海涛作为多年来的老同事,说出了他眼里的陈丹怀。他的领导胶印车间经理罗小兵也对他的长期表现也是高度赞赏。从事业部领导到车间同事,所有评价如出一辙,没有一个人否认他的努力与勤奋,最直接的表现是他作为一个老机长,全心全意带徒弟,传递优良作风。在车间,“陈老师”就是他的名字,包括罗经理都这样叫他。大家认为,“老师”就是对他“品德厚重、低调务实、踏实稳重、毫无保留的传授技术”等综合品质最好总结与诠释。 “适合做教授,不适合做校长。”尽管在两年前的技术比武大赛中技压群芳,但在晋升领班,陈丹怀还是因“沟通能力不足等因素”落选。他对罗经理当时这句点评记忆犹新。这句话并没有让他在工作上带来任何消极因素,相反更是一种激励,陈认为,就更应做好这个教授,好好传道、授业、解惑。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徒弟打师傅”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人不肯教徒弟,往往遇到技术问题就会把徒弟支开,摸索到技术方法也不跟别人说。“我一点都不担心,你不教别人,自然会有人教啊;技术知识只有共享,整个团队的水平才能提高。”大智若愚的陈丹怀,知道怎样将自己的技术价值最大化。罗经理谈到,现在车间有些刚进来的员工有点浮躁,沉不下心来,应适当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性格等特点来做职业规划;而陈丹怀却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首先是时间的积累,印刷这个行业经验很重要;其次,要钻研好学,遇到技术难题不退缩,不断更新知识;还有就是多交流分享,得以提升。陈丹怀认为精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得来,这也是优秀机长必备的素养与能力,“否则,就不能独当一面。”“说起几年前在老师手下当学徒,记忆深刻的是向他请教问题:他会深思细解并提供机会让我们去解决实际生产印刷问题,真正毫无保留地把印刷经验与我们每个人分享。”曾经的下手现产品开发部主管罗万里这样说。曾陈丹怀二手、现海德堡6色机的机长苏文东,一谈到他的老师怎么带徒弟更是滔滔不绝:苏文东说他刚来劲嘉,感觉很累、压力大,都想不做了,“陈老师就讲他自己的经历,在他循循诱导下,自己一点点进步,成长到今天,与他无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他那人不会有什么架子, 也不会有什么怪脾气,人很随和,有什么敢和他沟通。无论是对二手还是三手、学徒都一个样。做错了批评,做得好也会表扬。” 苏文东说,车间里一大批人都是这样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今,这个教授已是桃李芬芳,培养出来的技术骨干被输送往各部门和各分公司,尽管有的在级别上已成了领导,但尊敬未变,称呼未变。团队和谐向上的胶印车间,让罗经理也甚为自豪,“这和陈丹怀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所传授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完美简单 感恩并快乐 陈丹怀兄妹5 个,他排第三,上有两个姐姐。按理说,作为家里第一个男孩,应能得宠,而父母却没缘由地喜欢女孩子,姐姐和妹妹都在父母身边长大,唯独家里的男孩子被送到乡下姥姥家上学。38 岁的陈丹怀,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陈非城镇户口,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大女儿8 岁,小女儿3 岁,“小的因为小,调皮可爱,也还漂亮。”说到他的家庭与两个小公主,陈丹怀很甜蜜很满足。 来深圳的火车上,以为只有理想才是唯一行囊,没想与邻座一路聊到深圳的老乡女孩,最终成为了自己今生厮守的“永远行囊”。上班、住宿两点一线的工作与生活,8 小时或更长的工作时间他习惯如常。“以前妻子、女儿没来深圳,下完班还与同事吹吹牛,现在就直接回家了”。虽然基本没什么时间来陪她们,但妻子和女儿很快乐,“只要能在我身边,就没得话说了。”陈丹怀说,妻子是个温柔体贴、知足常乐的人。感觉嫁给他“脸上也有光”,回娘家,与曾经闺中密友聊天,觉得很有面子:家里房子大大的,自己可以不像别的女性那样在职场打拼,安心在家相夫教子,虽不可能锦衣玉食,却也衣食无忧,老公人好。 不过,女人还是喜欢有点情趣的,偶尔妻子会觉得陈丹怀“有点木纳,不浪漫,没有生活情趣,也不会制造情人节送玫瑰之类的事件。”下班的时候,妻子会带着两个女儿在公司门口接他,他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幸福感。尽管一直没怎么在女儿身边,“还是和我很亲。” 周六或周日休息,陈丹怀就会带她们去机场的游泳馆游泳,与妻子就坐在一旁看着两个女儿泼水游戏的陈丹怀,感觉生活很唯美,就像九色印刷,所有快乐与幸福都将从纸上彩印而出……心中最完美的幸福,是希望能有更多时间来陪家人。也许对别人来说不是难事,而对陈丹怀,简单却又奢侈。每天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还要挤出时间学习。今年5 月,他报了公司与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平版印刷专业课程学习,准备考专业职称。“没有企业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企业有恩于我,我能做的就是热爱这个企业,努力工作。” 采访过程中,陈丹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感恩”。因为不善言辞,他平实叙述中很少有夸张的词藻。时光向前,人生向后。从托着行李来到深圳,成家立业,购房生子,劲嘉见证了陈丹怀一路稳健的成长,企业给他栖息的土壤与阳光,而这颗种子最终在这里得以长成一棵大树,回馈给企业一片小小的绿荫是他的心愿。陈丹怀将自己这13 年来取得的成绩大部分归功于企业的培养,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是陈丹怀最朴素也最真实的想法。“不离不弃,是我对劲嘉的情怀。”行动比语言更响亮的陈丹怀,行动就是他最美的语言。 再次,在事业部门口与下晚班的陈丹怀不期而遇。果然,他漂亮的妻子和女儿早已等候在门口,两个女儿一见他就迎上来,小女儿嘴里欢快地喊着爸爸,伸出手要抱。俯身抱起女儿扬头的刹那,他瞥见在旁候车返回的我,朝我意味深长一笑,又闪露出那个无邪天真的小暴牙。那笑容,让华灯初上的夜幕,粲然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