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人物访谈

面对危机:沧海横流显身手

时间:2010-04-13 11:13:41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振明
  正视与自省: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手术刀
  命运之神总是垂青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持续的成功更是献给那些头脑时刻保持清醒、行动敏捷、方向正确的跋涉者。守株待兔也许会获得一次幸运,但绝没有一个连中三元的胜利者是躺在大树下的守株人。市场竞争中真正的强者更是善于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手术刀不断向自身顽疾进攻并战胜自己的人。企业也是这样,需要时刻正视内部问题,正视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一切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冲破任何阻力加以贯彻。
  从整体来看,我国印刷业的发展面临如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有规模,总体产业规已模跻身世界前三甲,但总体的产业规模效应、规模竞争力比起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低,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利润率水平低,尤其是尚未摆脱劳动力密集产业模式,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下,美国印刷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约为我国的8。24倍,而日本约为我国的9。61倍。二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如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可录光盘生产与发达国家厂家同样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有基本相当的质量水平,但与其相比我们的价格和市场份额却差异很大。三是除部分企业引进高新印刷复制设备外,产业整体而言,我们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的装备还十分陈旧,用工多、消耗原材料多、污染严重、能耗高、产品质量低劣,数字技术在印刷出版业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部分上马的企业也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益,绿色印刷、高新技术印刷推进任务仍十分艰巨;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换代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印刷复制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光盘复制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大公司的手中,我们的话语权极为有限;五是许多企业违规经营现象严重,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从生产经营环境来看,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最主要得就是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恶性压价竞争问题严重。国家主管部门已经看到这些问题,并出台了产业调整政策,但受各级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提高产业门槛、推进产业升级、印刷企业总量控制等工作实际效果有限;印刷工价作为调节市场的重要杠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政府定价(书刊印刷工价)变为行业指导价后,正遇到印刷业由“铅与火”向“光与电”转变,激光照排迅速普及,便捷的排版技术使印前技术由工房走上案头,从一台台铸字机、一排排字架走进桌面,完整的印前生产链不再是专业印刷企业的专利,出版社,甚至街头打字复印店只要稍加装备,即可实现以往专业印刷企业数道繁杂工序的所有功能,因此,许多出版社纷纷上马相关设备,小型印刷厂更是像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要想富,干印刷”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以往印刷难的问题瞬间冰消瓦解,出版社求印刷厂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许多国有印刷企业还没整明白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卖方市场一下子成为买方市场。因此,虽然此后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多个印刷工价参考标准,但根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最常用的参照标准仍然是94工价(部分地区为95工价),而且往往是下浮者居多,上浮者极为罕见。特别是这个工价标准中对装订等印后工序工价标准确定上存在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装订工序成为具有完整生产链印刷企业不赚钱甚至赔本的工序,部分印刷企业仅仅是为了方便生产配套而保留装订,尽管在质量监控等方面带来问题,但许多印刷企业仍忍痛割爱将装订工序甩出去,甚至将原来的机器生产变为手工生产(如折页、精装等),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降低成本。日前,北京地区新的印刷指导工价标准已经出台,其他地区也正在跟进,但此次指导性工价标准究竟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响应力,能在改善印刷业经营环境,特别是促进印后短足发育上发挥多大作用,还很难预测。因为印刷毕竟已经基本市场化,这种指导性标准谁也无法强制各方照此执行,我们也很难期望各种类型的印刷企业在竞争同一个单子的时候能够抱团坚守同一个底价。还有,多数印刷厂印刷业务不满,开工不足。近年来教材生产周期越来越短,要短期内完成超量教材生产业务,保证课前到书,保证今后仍能接到教材生产业务,书刊印刷厂需要不断投资配备和更新超常的生产能力,并且在教材生产旺季几乎中断社会业务的承接,越是这样这些企业在教材生产淡季越是难以接到社会业务的单子,而设备、人力的闲置时间就越长,经营压力也越大。商业、包装印刷企业一般以备料加工、交货算账方式承印印刷品,印刷企业在纸张、原辅材料的资金占用很大,而交货后一些客户迟迟拖着不给钱,或者在结算时寻找各种理由进行克扣。一方面工价低,回款难,企业运作财务费用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印刷原材料、水、电、燃气等生产资料涨价,夹缝中的印刷企业再遭遇金融风暴的袭击,无异于雪上加霜。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