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生活播报

印刷技能型人才哪里来

时间:2009-08-26 14:28:46来源:科印网作者:谢铁生

  转眼之间从事印刷工作已达30年,亲身经历了照相制版、电子分色制版、DTP桌面出版、CTP数字化制版、数字印刷等不同阶段技术变革,深切的感到了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便利和冲击。
  过去在印刷厂里学习技能要有三年的学徒期,没有电脑也没地方上网,完全凭个人不断的勤学苦练,才有可能掌握一技之长。如今学习技能约有四种途径:一是参加印刷院校的理论学习;二是参加印刷企业的内部培训;三是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核;四是参加社会机构举办的印刷培训班;这四种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一线职工提升劳动技能的迫切需求,大家渴望着出现一种以解决生产问题为核心的技能培训形式出现,为此本人从1988年开始就投身到技能培训工作之中,事实也证明了技能培训市场需求极大,无论是刚成立的企业还是那些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着不同内容、不同标准的需要,当听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08年7月重要讲话:“人才是新闻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呼唤培养出大批出版专家、管理专家、营销专家、印刷专业技术人才”,也更坚定我继续搞好培训工作。
  一、中国是印刷大国
  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出国学技术好比杨利伟的神六飞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精美印刷厂决定从1981年开始分批由各工序选拔可深造之人,派往日本学习印刷和制版技术,我光荣的成为第一批去日本学习电子分色技术的研修生。有了这样的学徒经历,使我深知学点真本事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为了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一定要把学到真本领传授给大家。在平常的工作中我精心地总结了各类原稿的特点和数据,并亲手带出一大批本企业和外地印刷企业的学习人员,这些人如今大部分都已成为各企业的总工程师和总经理。正是这段经历,不仅使我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潜意识里埋下了培训是造就人才,发展大业的重要工作。
  2008的数据显示,我国印刷业的产值已超过4600个亿,从业人员348万,位居世界第三,而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36万从业人员创造了4949亿元人民币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137.47万元,日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9.61倍,美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8.24倍,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利润率水平很低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印刷产量和印刷质量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综合而论很多方面还是相当的落后。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如何培养高级营销人才、如何让工艺流程科学化、如何让设备配套合理化、如何让产品质量稳定化、如何让中国的企业实现国际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企业无法解决如此繁杂的难题;印刷院校只能在理论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只有专业培训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人才是中国印刷发展的瓶颈
  国内印刷厂登记在册的有10万多家,2008年印刷工业总产值达4700多亿元,而上市企业则凤毛麟角,中小企业多,成本上升,产能落后,以外单为主的企业虽然利润大,但无自主核心技术,还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或只贴牌加工,国家进出口商品税收政策调整后,外单为主的企业只有延伸产业链条,将初加工延伸到深加工产品,才可继续享受到税收政策优惠,原材料价格全球上涨,收益将面临大幅面萎缩,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更加快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增强企业产品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增值服务,个性化解决方案,建立直接有效的融资渠道,提升对抗风险的能力,不创新就是失败!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及发达地区和国外印刷设备的档次基本相当,有些高端企业综合投入远远超过了香港、韩国、日本的印刷企业,但还要看到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工艺管理水平一般、质量控制水平一般、产品的稳定性一般、生产管理还未达到全程数字化管理、大部分操作工人都没有机会得到专业和系统的技术培训。
  从报纸、书刊、杂志、画册、包装盒、标签等产品的质量对比而言,仍和国际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只片面的购买设备、软件、流程、厂房,并硬性照搬国际流行的ISO质量认证、ERP数字化流程管理、6S现场管理、产品标准,包括招聘大批的印刷院校毕业生、研究生,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跨领域经营等种种难题。
  有些企业领导也很奇怪该做都做了,怎么质量还是上不去?影响企业发展速度的根子在哪儿?甚至要求我能否给出良方妙计?我从一个学徒工的艰难学艺,直至去日本开阔眼界,经历数次的技术革命后,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我逐渐研究出一套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结合实际产品的培训方法,使人能学完即用,受到了一线工人的欢迎和企业领导的称赞,并鼓舞了我不断创新的热情。
  面对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明确提出了人才兴业的七大战略步骤:
  1. 选拔人才,开拓创新,懂经营,会管理。
  2.培养人才,出国留学,国内大学人才基地,增加博士点,高端出版人才是重点。
  3.培养急需经营管理人才,定向培养,公开招聘,需要大量的出版商。
  4.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印刷、复制、装祯、设计,成立高级职业学院大模式,设立人才培养基金。
  5.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社会开放,体制外人才纳入管理。
  6.激励机制,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扶持出版发行职业经理人。
  7.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新闻记者、编辑、出版管理人员、印刷复制业骨干、数字出版、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
  新闻出版总署七大步骤数明了国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心明眼亮的,近年来一再呼吁要加快培养蓝领队伍,尤其要抓好技师的培训工作,跟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使大量的进口设备能有懂行的人来操作,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印刷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三、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为了多渠道的选拔人才、发现人才,2008年由新闻出版总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承办,举办了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前6-20名可直接晋升为高级工,前5名可直接晋升技师资格,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这次全国印刷行业首届比试技能的大赛,调动了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培训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地区和企业管理水平低,人才匮乏的致命缺陷,再一次证明专业培训刻不容缓。
  只要发现了问题就会有解决的办法,我采用了“迎上来”和“走下去”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迎上来”就是把大家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从厂商那里找到问题的硬伤在何处,从专家那里找到问题的根源在何处,将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可行的工艺方案,然后把大家集中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训。而培训班形式就是“迎上来”的具体表现,近年来我比较成功的策划、组织、举办了新技术管理班、营销经理班、技能操作班、企业内训班、出版印刷设计班,以实操为主,细分岗位,组织专家诊断,重点知识的答疑解惑,将国外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通过课堂教学和下厂参观及实物解说方式开展培训,初步达到了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指导培训,但在开办培训班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情况,譬如参加学习的人来自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家所用设备的档次不同、各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同、各地区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同、各厂的工艺管理水平差距很大、大部分印刷厂的设备配置缺乏系统性、尤其是企业的骨干人员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一系列的问题迫使我将培训班要按地区划分、要按专业划分、要按层次划分、甚至要按产品的档次划分,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深圳和陕西来的车间主任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走下去”就是走到企业中,见到一线工人,看到印刷产品,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出一套培训方案,列出培训对像、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培训质量等,这种方式是最受企业的欢迎,也是效益最高,成本最低,社会影响大的。无论我走到那个企业,不仅要系统地给一线工人讲一些科学的设置工艺流程,介绍新产品和新技术及印刷的发展趋势,而最受欢迎的是操作方法和经验传授,如图像颜色调整和印刷适性关系的处理方法;数字原稿色空间转换的方法;显示器的颜色校准方法;数码打样和印刷样品色差调整和追色方法;质量控制工具的使用方法;印刷在线的质量控制方法;油墨预置和降低成本的方法等的种种需求,就是要把客户长期存在的疑惑和难题解决给予。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山东济南的一家设计制作公司,职工全都是本科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不上,三年前我只给他们讲了一些调图的技巧和方法,虽然换了几批人,但他们仍然坚持我所传授的几招绝技,如今成为了山东省效益最好、水平最高的包装设计制作公司;还有四川省成都的一家点心包装盒印刷厂,我面对一批普通中学毕业生,经过长达一年的现场指导和培训,使该厂成功地转型成为西南地区著名高档彩色制品印刷厂,后来又成立覆膜、上光车间、胶辊加工厂、直至建成了中国最大的PS版生产厂。
  现在不是技能培训活动太多而是太少,我以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真实的数据供大家参考,由印刷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因种种原因大多数都离开了印刷厂,所以毕业生的数字可忽略掉,学校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材和呆板教学方式,严重脱离我们的实际生产,所以我只统计在职员工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班的数字,按官方公布的348万从业人员来分析,能有机会参加或着受到这样专业的技能人数不到5%,统计方法如下:
  北京地区印刷协会和其它形式办班的数字统计分析如下: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班×80人=320人/年
  中国印刷协会和各个分会:20班×50人=1000人/年
  住北京的印刷厂商举办专题讲座班:40班×100人=4000人/年
  北京印刷媒体组织的大型技术论谈:8次×200人=1600人/年
  北京印刷企业组织的技术交流会:20次×80人=1600人/年
  在北京的各类培训活动的人数总计是:8520人/共计
  北京对职业教育培训还算是相当重视,在组织和师资方面也还算很有实力的,那么全国按三分之二的地区进行统计如下:
  20个省×8520人/北京=170400人次/全国
  170400人/受培训人数÷3480000人/从业人数=0.048=5%人次/全国
  这个5%人次表示在全国有机会受到过技能培训指导实际情况,那么大多数人无缘接触到这样的专业培训机构,只可能参加企业的内部培训,几乎一生都无法受到高水准的专业技能培训。
  各地方还存在打着各种旗号以赢利为目的培训班,干扰了正常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我们要极其负责任扛起这一重任,准备好牺牲自己,为了中国的印刷事业而献身吧。
  四、培训是提升企业实力的必由之路
  2008年经济危机给中国的印刷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外单为主的印刷企业面临着转型甚至于倒闭,重新洗牌的局面已经出现,如何使企业更加强大?如何使企业更有个性?如何摆脱低层次竞争?如何做到不可复制?任何企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雅昌集团通过16年的发展终于摸索出了“印刷+IT+网络”极具特色的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实际就是印刷品制造+艺术品研发、创作、策划+艺术品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摆脱了只做印刷加工这一被动的生产方式。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企业家就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它可以不做,企业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客户。”单打独斗难以独自扭转乾坤,创新能力面临挑战,围拢核心产业展开服务拓展。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加强业务关联性,形成核心专长和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自身的领先地位,在这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将不是技术、设备、而是培训式服务。
  “将成本降1%,能为企业带来4%的利润增长”,“市场份额每提高1%,整体运营利润增加3%”, 印刷行业迫切需要培训式服务,帮助企业和个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研发技术、跨领域经营技术等。
  印刷厂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常常处于很被动的位置,一有风吹草动便会使印刷厂动荡不安,印刷作为加工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要将网络、文化艺术、印刷三者结合,要将创意设计、编辑出版、印刷加工、市场销售、消费服务等整合为一体,要从产业链的末端向上游及相关领域扩展,人才培训是解决所有问题唯一出路。
  比尔盖茨说过:“不是我们做的好,而是对手太差”。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