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生活播报

一位女铸字工与晚报的故事

时间:2013-01-04 10:49:16来源:北方网

  闫玉芳,晚报印刷厂退休职工。1958年,她16岁,豆蔻年华,进入印刷厂,1993年退休。忆往昔,峥嵘岁月,老人亲身见证了晚报的艰辛发展历程。

  她为报纸印刷打头阵

  1958年,闫玉芳进入印刷厂(原新华印刷厂),被分配在铸字车间,开始了与合肥晚报(原名《合肥通讯》)的亲密接触。那时报社还没有自己的印刷厂,每天报纸印刷委托给了新华印刷厂。

  闫玉芳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与铅打交道,将铅合金块高温熔化,在铸字机上安装字模,通过字模将铅合金制成活字,这是印报纸的第一个关键步骤。随后,才是排字、排版、浇印、上机器等流程。

  同事眼中的“女强人”

  那个年代,机器设备落后,铸字炉要靠手摇,闫玉芳与同事每天都必须近距离对着温度接近400℃的大熔炉,不论严寒酷暑。

  闫玉芳回忆说,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闫玉芳已经在热得像“蒸笼”的车间里连续奋战了5个多小时。最终,意外发生了,闫玉芳中暑了,当场昏厥在车间,同事们见状忙将其扶屋外通风口休息。半个小时后,闫玉芳恢复了过来,她又强撑着站起来,继续投入工作。

  “那个时候,大伙干劲都很足!”闫玉芳说,同事们当时也没有过多劝阻,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轻伤不下火线,这很正常,“大家的主人翁意识都特别强,家里有事不请假、感冒发烧不就医,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晚报工作的30多年里,闫玉芳凭着那份吃苦肯干的劲头,多次被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是同事们眼中的“女强人”。

  与晚报始终不离不弃

  上世纪70年代,原新华印刷厂分家,闫玉芳和20多个同事带着2台铸字炉正式加入了合肥晚报大家庭,合肥晚报开始有了自己的印刷厂。

  刚分的新家,底子薄,条件比以前更艰苦,闫玉芳和同事们并没有气馁,她们的铸字房只有20来个平方,4个人就是挤在这么狭小的车间里承担起了更多的任务量,每天沉浸在铅雾中,工作紧张而繁忙。

  到后来,随着报社的发展,印刷厂也开始了技术更新改造,很快又增加了3台铸字炉,设备比以前要先进,大伙的干劲更大了。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