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增值税 2006年,究竟是17%还是13%,这对于中国印刷业依然是个未解开的结,但由增值税税率引发的思考却是深远而积极的。 没想到书报刊印刷企业增值税从17%下调到13%的路途如此漫漫。 自从1994年全国开始实行增值税政策以后,出版和发行单位都按照13%交纳增值税,独独书报刊印刷企业却一直按照17%交纳增值税。沉重的税赋使本来已经处于微利的印刷企业难以承受,要求降低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5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财税[2005]165号),其中第十二条明确了印刷企业自己购买纸张,受托印刷有统一刊号(CN)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然而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问题远未解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通知》颁布后的整个2006年风平浪静,由于对政策的误读,又无法恰当处理与出版社、广告公司、税务部门的关系,使得该文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缺乏市场话语权的书报刊印刷企业,因为13%增值税税率迟迟无法贯彻,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尴尬地位被彻底暴露。 但2006年里,印刷行业内非政府组织就税率问题开始积极地鼓与呼。北京印刷协会于2006年11月15日组织了部分大中型印刷企业就如何实施165号文件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于2006年12月4日向全国有关书刊印刷企业发出《关于书刊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问题的通知》,希望全国的书刊印刷企业积极主动地同当地的税务部门和出版社、杂志社等客户沟通,争取早日享受国家对印刷企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同时也欢迎各印刷企业积极反馈增值税税率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协会积极地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书刊印刷企业的合法权益,成为2006年一大亮点。
TOP2 蓝海战略 一本名为《蓝海战略》的书被中国印刷业整整捧了一年。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教授在《蓝海战略》中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路,即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 于是,印刷业中人人“蓝海”一词不离口,各种“蓝海”研讨学习班红红火火,各印刷器材企业也纷纷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蓝海”营销,这其中又以柯达图文影像集团最为惹眼。 2006年11月22日,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共同举办的“柯达蓝海战略与您共赢”主题巡展系列研讨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7大城市的巡展每一站都受到当地印刷企业的热力追捧。 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印刷业一样,对于“蓝海战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关注,而究其原因,也许这个现象倒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2005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的主题是“微利时代,传统印刷的新通路”,“2006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的主题是“创新印刷——传统的颠覆与探索”这似乎是一问一答的组合:微利就必须创新,创新就是寻找新“蓝海”。 正如某位专家分析:也许蓝海战略并不能给中国印刷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蓝海战略》一书中描述的那个“在十分有限的已知市场空间,每一个市场对手都在血腥竞争”的红海与依然弥漫在中国印刷业上空的“微利”阴霾是如此吻合,所以这本书恰如其分、恰逢其时地让每一个从业者开始明白,与其在目前的红海里挣扎,不如寻找蓝海,也许这是他们得以生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TOP3 进口关税 海关总署“七七”专案后,有关部门发文暂停进口胶印机的免税,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关税冷战打响了。 尽管财政部2007年1月22日发文,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彻底明确了印刷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但回顾由于进口免税政策不明朗而纷繁复杂的2006年,每个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动因。 四开单张纸胶印机不再免税 关税政策不明朗的2006年,业界纷纷猜测,过去一向享受免税政策的四开单张纸胶印机可能不再是免税机型,这导致即使在成交量庞大的2006年中国国际全印展上,四开胶印机也是“问多买少”。尽管机器总是要买的,但很多印刷企业担心买了机器手续办不下来,关税也没有办法确定,所以纷纷持币待购。但印机制造商无法忍受这种市场停滞的煎熬,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商加强与国内印机制造企业的合作:三菱与北人在北京组建了合资公司,主打产品为三菱钻石1000四开机;华光精工与KBA-GRAFITEC合作,生产KBA-GRAFITEC旗下的一款四开机型。 进口商用卷筒纸胶印机回归四万五 《目录》中明确,进口商用卷筒纸胶印机不予免税的技术规格由2000年以来的“印刷速度≤60000对开张/小时”下调为“印刷速度≤45000对开张/小时”。“七七”专案正是当时因为“60000”还是“45000”不明确而产生的,而这一转变中,行政部门、协会等组织的积极运作堪称其中亮点。2006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获悉发改委正在组织修订《目录》,在各级协会的帮助下,迅速听取行业诉求,于3月15日向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印刷设备进口免税问题有关意见的函》(新出印[2006]247号),全面反映了行业行政部门的意见,促成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免税条件调整到一个更为合理的范围。
TOP4 本地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地化”一词并不专属于2006年的中国印刷业,而是一个永远的进行时态。 2006年9月28日,海德堡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和波拉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举办了“海德堡·波拉·中国节”开业盛典。2006年6月13日,麦贝格机器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便实现本土化生产,主要产品为零速接纸设备。 5月12日,博斯特(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松江工业区召开了三期开业典礼;6月,UPM分公司Walki Wisa宣布在中国常熟建立中国最大的纸质包装加工厂;10月,富林特油墨集团中国广州油墨工厂投入生产…… 印前方面,HP Indigo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方正印捷店开始销售惠普HPIndigo数码印刷机。同时方正也与富士施乐签署合作协议,方正印捷启用富士施乐设备。包装方面,九恒机械宣布与太阳机械合作,生产包装印后领域的大型瓦楞纸箱糊盒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而对于知名的外资印刷企业,中华商务2006年的投资力度最大,先后有3个公司在中国大陆成立:上海分公司于3月成立,与上海复旦科技携手创立的国内首家RFID封装企业集速智能标签(上海)有限公司5月成立,中华商务轮转中心7月成立。同样,继在深圳、上海建立合资公司后,东莞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于8月投入生产。 对于近年来海外军团的集体“本地化”行为的解释,除了是因为中国继续领军世界经济的吸引外,中国印刷市场这块庞大的蛋糕,是他们绝对无法回避的。对于他们而言,“本地化”将是一个永远的进行时态。
TOP5 获奖 2006年,中国印刷企业在各种评选活动中硕果累累,更让人欣喜的是其参与热情愈发高涨。 2006年,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原名杭州影天快速印务有限公司)首次选送作品参加第57届美国印制大奖评选,其中“飞思中国用户摄影作品集”、“大地——张晶作品集”2件作品分别荣获组别印制大奖和铜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上海界龙集团、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等。 2006年11月11日,第四届亚洲印刷大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国内印刷企业在本次大赛中也有不俗表现。雅昌集团荣获“单页印刷”金奖,北京圣彩虹荣获“平张杂志印刷”金奖,杭州中粮美特获得“特种印刷”金奖,上海界龙艺术印刷、利丰雅高、顺德标志等企业也纷纷荣获银奖和铜奖。 让人欣喜的并非是获奖结果,而是其中表达出的中国印刷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世界竞争的积极态度,除了勤达、中华商务、雅昌等“获奖专业户”外,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据上海印刷协会介绍,2006年,印刷企业参加国际大赛的热情明显升温,美国印制大奖赛的选送单位及选送作品数均已超过上一届,甚至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印刷企业还特意向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报送产品。 那么,获奖潮想要证明的是中国印刷企业的印制水平在2006年获得大幅提升吗?显然不是,长期的积淀无须瞬时的展示,这更多是在告诉世界“Print in China”已经慢慢成为公认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