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显微镜图片观测法 加相等的油墨色浆样品凸印,用丝杠均匀涂布在玻璃载玻片上,制成显微镜观察样品。利用高倍显微镜拍摄放大500倍的显微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直观判断粒子的分散状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量测粒子的尺寸包装机械,并计算出粒度分布。图2为颜基比2:1和4:1两种色浆样品的显微图片。从图片可以直观看出,颜基比2:1样品的颜料粒子大小比较均匀,且部分状态良好。通过图像处理,量测4种样品5mm以下和7mm以下粒子的数量,结果如表3所示装订,可以发现,颜基比2:1样品无论5mm以下还是7mm以下的粒子数所占的比例均最大,3:1样品次之,4:1样品最差。这一结果与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完全吻合,说明颜基比为2:1时太阳化学,UV喷墨油墨色浆体系达到一个最佳的分散状态,且颜料粒子的分散粒径最小。字库
 图2 颜基比2:1(a)和4:1(b)两种色浆样品的显微图片 Fig2. Micrographics of two kinds of UV-curable inkjet ink samples with the ratio of pigment to pro-polymer 2:1 and 4:1包装容器
糊盒
表3 四种颜基比色浆样品的粒径分布状态 Fig3. The Granularity distributing state of four kinds of UV-curable inkjet ink samples with the different ratio of pigment to pro-polymer
印刷工艺
3.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探讨 考虑到光通过一个介质时,介质对光的吸收、散射等作用,当介质状态不同时,有可能导致体系对光的吸收强度发生变化。因此富士施乐,本论文探讨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UV喷墨油墨色浆体系的吸收光谱曲线,通过比较吸收峰强度大小,评价体系中颜料粒子分散性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测试样品的颜料浓度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晒版
 图3 同一样品三次紫外吸收光谱图 Fig3. The 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of the same sample measured by three times术语
首先对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可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图3中的a,b数码印刷印后加工,c是对同一样品连续测试三次的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同一样品的连续三次测试的紫外光谱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在体系状态一致的条件下,体系对光谱的吸收程度基本一致。换言之,当体系颜料浓度一致、其它成分保持不变时胶印,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将反映颜料粒子分散状态的不同。 图4所示为四种不同颜基比样品稀释到相同浓度后,测试的紫外光谱吸收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油墨色浆样品在可见光区域有2个吸收峰,吸收峰波长分别为530nm和570nm,与样品色相互补。颜基比2:1的样品具有最高的吸收峰中国印刷企业强,即吸光强度最大。通常情况下,油墨体系中颜料粒子越小、分布越均匀,油墨的着色力越强,色饱和度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颜基比2:1的样品应具有较小的粒径和相对均匀的分散状态。这一推论与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和显微图片观测结果相一致。但其它三种颜基比的样品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差值裁员,而前述两种方法又说明了三者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目前还不能只根据这一结果给出绝对结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区域报道
 图4 不同颜基比样品墨紫外吸收光谱图 Fig4. The 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of the UV-curable inkjet ink samples with the different ratio of pigment to pro-polymerAdobe
4.结论 设计了UV喷墨油墨配方,制备了四种颜基比的油墨色浆样品,用三种不同方法对色浆样品分散性进行了测试与评价。 1.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颜基比2:1的色浆样品颜料粒子的分散粒径最小奥西,分散状态最均匀。 2.激光粒度仪测试法和显微图片观测法的测试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法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用烈.辐射固化材料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向阳,王捷先.印刷材料及适性[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 [3] 李荣兴.油墨(下)[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报纸印刷,1986. [4]史红梅, 魏杰. UV喷墨油墨的进展[J].信息记录材料,2005,2(6):36-39. [5]张婉,黄蓓青显影,魏先福.单体对UV喷墨油墨体系固化速度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7(10):45-47. [6]张婉,黄蓓青,魏先福.单体对UV喷墨油墨性能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设备操作,6(15):4-6. [7]赵雪辉.丙烯酸酯单体结构对UV油墨显色性和流变性的影响[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UV印刷 [8]李媛媛.溶剂/颜料型彩色数字打样用喷墨油墨的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故障分析与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