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发散思维在数字媒体编创艺术中应用研究

时间:2009-04-09来源:科印网作者:严晨

  手表是什么样子?U盘又是什么样?在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印刷检测,这样的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无稽。让我们先来看两件作品(图1,2),其中图1为手表,图2为USB手环。我想这两件作品也许会改变一些我们头脑中手表和U盘的概念吧?其他包装


图1RFID


图2标签

  这里的手表和USB手环的确给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惊喜感受。这就是发散思维带给我们的一份厚礼。发散思维,顾名思义是指思维形态呈发散状的一种思维方式柔印,即从一个基本点出发,思维向四面八方作立体式的放射思考,力求提出大量富有价值而又新颖独特的设想。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提出的,也被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那么在数字媒体出版物的编创过程中,对于发散思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理解与把握?以便我们能通过发散思维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出版物呢?笔者认为是否可以通过对发散思维特征属性的深入研究中国印刷企业强,来更好地认识、理解发散思维。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对发散思维3个主要的特征点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1.多样性
  这是发散思维的主要探索方向与特征。指要求编创人针对一个数字媒体出版物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可能多地想到多种答案。使数字媒体出版物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说到这点,针对国内目前的数字媒体出版物市场,特别是电子出版物市场一些出版公司为了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创作出的数字媒体作品仅仅将出版信息作了简单的数字化就推上市场。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免使人感到有些遗憾。这种危险的做法最终将使广大受众质疑数字媒体出版物的独特魅力,并最终使数字媒体出版物走向衰亡。同时包装安全,如果从编创人的思维方法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反映出这些数字出版物的编创人缺乏发散思维,针对选题不能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与观点,一味照搬复制,思维多样性发生阻塞。覆膜

  2.变通性
  指编创人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随机应变数码印刷,触类旁通,不受现有知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的办法与构思。这是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思维的变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5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上:
  a.随机应变能力
  在艺术中有句常用的话:变则通。取意为:作为艺术一定要根据主观或客观的具体情况而适当的进行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创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而发散思维体现的是:对正在变化的条件的一种适应能力。
  b.摆脱惯性能力
  表现为编创人思维方式的变化能否摆脱自身习惯的思维方式(即思维惯性),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整合,重新定义或界说问题,尝试对问题作出多种解释的能力。
  c.重新解释信息能力
  是指编创人根据信息予以修正或通过重新定义改变语词或概念定义的能力;
  d.自发能力
  指在做不同事情时,编创人自发地改变心理定势的能力;
  e.转化能力
  指编创人在创作过程中用一种事物替换另一种事物,从一个层次转换到另一个层次,从一个门类的用途或功能转换到另一个门类的用途或功能的转化能力。转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转换的次数越多制版,速度越快,转换能力越强。正如吉尔福特在他的《创造性才能》一书中所说,当思维出现障碍时,思维的灵活性将帮助我们调整视角,重新聚焦。胶片

  3.独创性
  指编创人对事物的见解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大族冠华,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的角度、新的观念去认识、反映、分析事物,并最终解决问题。应该讲独创性主要解决的是培养编创人思维的新异独创性,以及是否能做到与众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数字媒体编创艺术中的发散思维往往要求编创人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商业印刷,也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思路,而充分注意思维过程中的各项条件,充分发挥创作者的探索性和想象力。调动并将积淀在创作者大脑中的知识、经验、信息和观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在思维结果上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应该讲,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拓展数字媒体出版物编创人的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惠普,也有利于对其思维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拓展性和延伸性。企业


严晨专栏

总访问量:64156 更新时间:2013-05-22 09:19:12

职务:现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多媒体艺术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副总编
简介:2006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至今已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Director篇》等11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并发表50余篇专业论文。教学成果“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获北京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课程“多媒体编创艺术”入选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多媒体艺术教学团队”获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6年编创多媒体作品《盛世钟韵》代表中国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第十四届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大奖赛获最高奖全场大奖。同时,该作品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大奖、第二届中国学院奖金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奖。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