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悠远五千载承印材料,共和新曲六十春,六十年前天安门上空隆隆礼炮声,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国的延生,从此共和国六十年来的波烂壮阔,一路辉煌。 笔者从1948年到上海学艺科雷,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即于1950年中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筹建的中央新闻摄影局印刷厂工作(一年后改为北京美术印刷厂),主要印制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画报》。创刊特大号封面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彩色照片。如图1:CTP
图1
当毛主席看着自己第一张印刷的彩色照片时,微笑着凝视良久。此封面由当时著名的修版技师杨昌葆修版,他技艺高超分切,并把绘画、色彩学知识融合在修版中,做出许多重点产品。 从此,开始了新中国彩色图像平印制技术60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几代制版印刷人以忠诚勤奋60载,开拓创新赶超先进的精神,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陕西北人,从手工绘石制版经照相制版到电分制版至电脑制版,始终追求国际制版先进技术,使彩色图像印制质量不断提高,至今许多精品图册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令人钦佩。作为见证这个变革全过程的印制老人印刷商巡礼,作为参与每次新技术变革后印制的,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高档产品的技术人员,感到无尚荣光和自傲。温故知新,以期浓墨重彩再现我国几代制版印刷人的求索变革之路。 一、绘石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以照相制版工艺为主包装安全,但绘画制版工艺仍在应用。DTP 绘石即“石印”,所用版材是“印石”,它是约6-7cm厚的专用的碳酸钙石灰石,石质细腻,用细砂手工研磨后质量控制,既能吸附油墨,又可溶纳水分,利于在一个平石上油水互斥形成图像版面。 制版时,先用0.5mm厚的“玻璃纸”,覆盖在所需印的画稿上DTP,对图像用“尖针”刻画出所需细致的轮廓线,在刻缝内嵌入红粉后,将红粉轮廓线转移到所需的每块印版上。 制版者按原稿色彩,根据经验判断色量分配比例,画面浓淡深浅的颜色和层次报纸印刷,都是靠手工用毛笔或钢笔尖蘸上黑墨点,用大小疏密不同的点子来表现(后来改用擦胶版的方法来替代人工“点”法)。 由于无法做成最小点,就采用多块浅色版复制,把版面做深,墨色印浅。如黄、红、兰、黑都做成深、中、浅三色数字出版,一般做成10块左右的色版印石。 这一制版工艺当时主要是印月份牌,广告类产品,其制版质量的好坏,全靠制版师傅的技艺高低。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是一代宗师郑梅青,他技艺高超德鲁巴,制作出许多高质量产品。随着照相制版工艺的兴起,这一工艺很快被淘汰。 二、照相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彩色图像平印制版主要是推广应用照相制版工艺。这一工艺应用投影照相原理,将原稿图文信息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成连续调阴片发展史,再照相加网成阳图版,再拷贝成阴图版进行晒版。照相制版工艺应用到80年代中期,经历30多年,这期间凭着那个年代制版技术人员废寝忘食的执著追求,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几次大的技术革新媒体,使质量、效率不断提高。人物 (一)三翻阴图版工艺 五十年代初,中期,照相制版都是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工艺流程:先将彩色原稿进行照相分色为连续调阴图软片--手工修正后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经修正后仍用湿片拍摄阴图版--再经修正后用锌皮蛋白版晒成印版。 这一工艺修版的技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修版师傅的技艺决定了彩色图像复制的质量。由于手工修版难度大检测系统及仪器,修正时间长,效率低。为此,制版科技人员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 (二)蒙版工艺研究成功 原北京美术印刷厂平制车间的技师专家们经日以继夜的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在1954年4月研制成功《天然色蒙版法》,即“彩色正片蒙版法”特种印刷,并首次应用于人民画报1954年第5期的封面。这是我国照相制版工艺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震动全国印刷界。当时国家出版总署印刷管理局决定把这一蒙版法向全国推广,以使能够更快更好地印制出精美的图片,供应全国人民更多的精神食粮。 1954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和6月3日香港大公报登载这一消息。如图2:北人集团
图2
采用蒙版法,不但替代了部分人工修版金属包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质量,许多微妙的色彩变化和细微层次,手工修版是无法表现的,而通过蒙版就能很容易的表现出来。 蒙版法的研究成功色彩管理,打开了全国制版界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种蒙版方法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从而延伸出各种蒙版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面貌。“天然色蒙版法”有一级、二级蒙版法书评,橙光蒙版法;反射原稿有架子蒙版法;分色阴片有高光蒙版,层次蒙版法;照相加网阳图时有分层曝光蒙版法等等。由于各种蒙版方法的成熟和应用,使照相制版工艺的质量和效率得到飞跃。蒙版法的研制成功,原北京美术印刷厂著名的照相技师方振献等技术人员作出了杰贡献。 (三)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 工艺流程为:彩色原稿--照相分色连续调阴片--修版修正--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晒平凹版(PVA版) 由于二翻阳图版是玻璃版,修正幅度极小包装安全,对色差,层次差必须在阴片上作一次性修正,应用的难度较大。随着蒙版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照相加网阳图版时,采用分层曝光蒙版技术重组,以及阿拉伯树胶由聚乙烯醇(PVA)所替代,终于到5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取代了三翻阴图版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效率数字出版,使照相制版工艺前进了一步。分色 由于这一工艺的加网阳图版是用湿片拍摄,色差修正极为困难。60年代中期北京新华印刷厂率先研制成功明胶干版,可以很方便的在干版上修正,从而取代了湿片,并推广普及到全国。 由于当时北京新华印刷制版的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每月出版的《红旗》杂志封面底等重要的彩色图片都要及时发送到全国各大城市去印刷地图印刷,而明胶干版运输不便,经研究采用国产的汕头公元牌高反差软片,通过与软片厂研究合作,使软片的反差等质量达到制版要求,从而用软片取代了明胶干版艾司科,既解决了运输的困难,又方便了修版。 (四)直接加网分色 为进一步提高制版质量,制版的科技人员进一步研究实验直接加网工艺,其流程为:彩色原稿--蒙版--用品红或灰色胶片网屏加网分色阴片--拷贝成阳图版--晒版。加网分色采用强光源,4000瓦、8000瓦的频闪氙灯;灰色接触网屏采用北京新华厂、中国印研所、上海印研所自行研制的接触网屏数字出版,软片采用公元牌SP高反差的全色感光片。直接加网分色工艺,其印刷图像的清晰度比连续调加网工艺有根本性的提高,全国制版界从60年代初开始探索实验到1977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京、沪、辽、陕四省市照相制版新工艺经验交流会,使这一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绿色印刷,这是70年代全国主要的制版工艺之一,对制版技术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RFID 由于1980年以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印刷企业都装备了电子分色机,其质量、功能、速度是照相制版无法比拟的,照相制版工艺从此淘汰出局。 (五)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 在中国平印制版历史上电子监管码,应浓墨重彩记下黑白照片制彩色版的光辉一页,一代制版精英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照相蒙版方法和精湛的修版技艺,把毛主席等伟人像和电影明星的许多老的黑白照片,通过人工设想分色制版法,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和二翻平凹版工艺中国印刷企业强,印制出胜似彩色照片的图片,这是一大创举。 50年代中至60年代,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毛主席像册,把毛主席标准像黑白照片,及周总理等伟人像的黑白照片制成彩色。 如图3A、B:爱克发
图3A
图3B
毛主席标准像和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一起的照片地图印刷,面部肤色庄重,红光焕发,画面色彩自然协调,中山服灰色调还原准确,层次、质感清晰印刷包装城,胜似彩色照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出版,印刷界的高度赞扬。 当年叶剑英元帅视察北京新华印刷厂时,看到展览室许多毛主席等伟人像的彩色照片时,听我介绍这是用黑白照片印制的网络出版,这种制版方法是我国的首创,国际上是没有的。叶帅听后非常高兴加以赞扬,并要我给他写一个总结报告,说要向中央汇报,这给我们制版科技人员极大鼓舞。 同时北京1201工厂制作”毛主席在延安“(戴八角帽)包装设计,斯诺拍摄的黑白照片做成彩色版,也非常成功,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质量控制 由上海市印刷一厂制作的1963年1期《大众电影》封底,选用电影故事片《二月》中的陶岚(谢芳饰),黑白照片制彩色版流程,采用湿片直接加网二翻平凹版工艺,获得成功,并在1963年2期《印刷》杂志上发表,其肤色之真实,色彩变化之丰富大族冠华,胜似彩色照片,达到高时的很高水平,受到同行们的一致赞扬。 如图4:裁切
图4
随着制版原稿都采用彩色反转片和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也就进入历史。但全国许多优秀的制版技术人员,用高超的技艺裁员,创新这一制版工艺,印制出这么多,这么好的毛主席等伟人在历史上的黑白照片制成光彩夺目的彩色图片,是非常珍贵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