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林逢铭:与柔印相随十多载

时间:2009-12-30来源:科印网作者:林逢铭

  1998年我从研究所退休后被返聘到协会工作印刷设备,担任秘书长职务,才开始与柔印结缘。通过学习交流,较快地进入了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柔性版印刷事业发展的一名新兵。
  结缘柔印
  1.初识柔印
  1985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印刷检测,立项研制金属网纹辊,才开始接触柔性版印刷(当时称苯胺印刷),此前对此知之甚少。经过约两年的努力,金属网纹辊研制成功,并为广东、深圳、广西、浙江等地的层叠式柔性版印刷机、涂布机制造单位提供配套服务。
  当时数码印刷,我国柔性版印刷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层叠式柔性版印刷机只适合印刷一般的产品,进口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由于配套、操作、技术跟不上,也只能印刷一般产品,所以不被人们重视。至于柔性版印刷的发展前景富士星光,当时我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深入思索,整天忙于金属网纹辊的改进提高和承接加工业务。
  2.进入协会,与柔印结缘
  根据国内柔性版印刷事业的发展,1992年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批准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中国印协柔性版印刷专业委员会。1998年我从研究所退休后被返聘到协会工作个性化印刷,因为原来的秘书长年事已高,我就接替了他的职务,以至逼上“梁山”,才开始与柔印结缘。太阳化学
  1998年柔性版印刷在国内应用还不多,且褒贬不一现象比较严重水墨平衡,协会主要为行业服务,要适应和胜任新的岗位,并有所作为,必须要加强学习,并全身心地投入。好在我从事过金属网纹辊的研制工作柔印,对柔性版印刷有一定了解,在印刷研究所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学习交流,较快地进入了角色软件,成为推动我国柔性版印刷事业发展的一名新兵。
  3.宣传柔印,推动行业发展
  协会要为行业宣传,为行业发展呐喊,尤其是柔性版印刷处于不被人们认识的低潮状态,更需要进行宣传印刷工艺,因此我们联合了许多有识之士,写了许多有关柔性版印刷优势、特点、市场、技术,及与欧美的差距等方面的文章,组织了很多技术交流会、年会、展览会、培训班、质量评比活动等,到深圳、西安、云南、大连、青岛、苏州、宁波艾司科,甚至德国德鲁巴开展活动,通过这些工作,使我国柔性版印刷业逐渐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发展。通过写作与交流,感觉自己对柔性版印刷的认识也提高了许多。
  协会要为行业服务活动,服务多,服务好,协会才能得到行业的支持,现在协会组织不断壮大,从10多人发展到80多人;更应该发挥理事单位的作用图像处理,民主办协会,使协会工作更符合实际。当我们听到行业缺乏参考书籍的意见后,经过大家两年多的辛勤工作,终于翻译出版了广受欢迎的《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当我们听到业内技术力量薄弱的呼声,一方面组织交流学习饮料包装,举办机长培训班,创办《中国柔印》刊物,承担柔性版印刷等级工教材编写组织工作。2006年还在四所院校开展“中国柔印发展奖学金”工作,旨在让高等院校重视柔性版印刷教育工作,并鼓励学生撰写柔性版印刷论文裁员,毕业时把他们吸引到柔性版印刷行业中来,逐步提高柔性版印刷队伍素质和技术力量。行业法规
  要推动柔性版印刷的发展,使新上柔性版印刷机的企业尽快运作,单靠设备供应商不行,要发挥团队精神按需印刷,这方面我们总结了上海信华精密制版有限公司提供印刷测试版的经验,现在不仅是制版,网纹辊、油墨、模切刀等方面也能提供配套服务。
  4.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重视质量提高工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宣传、推广柔性版印刷的关键。初期业内普遍认为柔性版印刷质量不佳按需印刷,非常容易一言以蔽之加以否定,这对推广柔性版印刷非常不利,因此协会从1996年就开始举办两年一次的全国柔性版印刷质量评比,至今已举办了5次,评比后在每件印品下面标注有利于相互交流技术的内容组合印刷,如设备、版材、油墨、网纹辊、双面胶的生产单位,网纹辊线数、制版方式、印刷速度等,并在展览会、交流会上公开展示,让大家看看柔性版印刷质量究竟怎样。2002年和2004年还动员获奖单位参加美国国际柔性版印刷精品评比,结果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和英杰激光数字制版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分别荣获了美国FTA铜奖和银奖。经过这些努力爱色丽,才逐步改变人们对柔性版印刷质量不佳的看法。
  第二件事,柔性版印刷获得可喜转折,但得不到理解。我国柔性版印刷的进展步履艰难,业内人士早就发出了“明天会更好”的英明论断。从1995年开始,国内柔性版印刷跨出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分色,每年都增加几十台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的安装量。根据我国的国情,柔性版印刷是处于循序渐进的状态,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叫好不叫座”、“雷声大而雨点小”,其贬意就是柔性版印刷不行。最近我与意大利欧芬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进行了友好交流数码印刷在中国,他非常了解国内柔性版印刷的情况,他认为在欧美,柔性版印刷与胶印、凹印并驾齐驱时,柔性版印刷优于凹印,所以发展快平版印刷,占的份额高。而在我国,包装印刷市场已被技术成熟的胶印、凹印占领,柔性版印刷能够切入进去并逐步发展,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能够继续巩固下去书刊印刷,前景乐观,这就是“明天会更好”的观点。因此,他们对中国柔性版印刷市场有信心,并成立了代理公司。其他
  第三件事,国产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为柔性版印刷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国产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发展迅速媒体,从1998年西安黑牛机械有限公司推出第一台国产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以来,国内已有10多家单位在生产,这两年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进口柔性版印刷机虽然行销一时,但好景不长承印材料,再加上征收进口税,价格昂贵,市场会锐减。最近看到一份材料上说:“在美国或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富豪企业家是继承上一辈的财富,而中国企业家个人财富的积累大多是在1978年从零开始的。”我国有很多事情无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和约束CTP,新兴起的柔性版印刷也不例外。因此,幸亏国产柔性版印刷机及时填补进来,否则国内柔性版印刷的发展又会停滞不前。
  5.认清与国外同业的差距
  我走访的国家不多,到过日本(不是考察柔性版印刷),日本柔性版印刷业也不发达。2004年有机会参观了德鲁巴印刷展览会加网,并走访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同业,进行交流,确实收获匪浅,同时也看到了国内柔性版印刷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在最近召开的一次柔性版印刷会议上,大家就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排版,现在国内的柔性版印刷还是小打小闹。
  国外制版及印刷设备先进,柔性版印刷技术非常成熟。我们参观的德国WKA制版公司全部采用CTP制版,有11台柔性版CTP设备在运转,几乎相当于我国拥有的柔性版CTP设备总量。而且,套筒式印版在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上的应用非常广。国外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的速度是150~200m/min认证,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的速度为300~600m/min,普遍使用1.14mm厚的薄印版、UV油墨、封闭式墨腔、磁性模切刀和冷烫印技术等,能充分发挥柔性版印刷连线多工序生产的优势。另外,国外印版加网线数普遍在120~133lpi,而我国柔性版印刷为了同胶印、凹印争夺市场承印材料,不得不采用150~175lpi。纸箱纸盒
  6.对青年从业者的希望和鼓励
  青年时期是长知识、学技术的旺盛时期。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学到的知识、技术能管用一辈子,别人抢不了。怎样学好技术、钻研技术?我的体会是:技术就是经验,经验越多,技术越高。经验从何而来?一是从实践中来。不要怕多做印刷配件,熟能生巧,做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就是技术;也不要怕出问题,问题解决了,经验也就有了行业法规,技术也提高了,这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二是从书本上学,能够系统地进行专业学习最好。要养成多看书、多看技术业务方面书的习惯,所谓“开卷有益”。三是多进行交流DTP,向别人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在研究所工作,脑子里想的“为什么”比别人多一些,如柔性版印刷为什么属于轻压力印刷?为什么柔性版的厚度从0.95~7.00mm有很多种,而胶印版材只有1~2种?为什么不能用苯、酯、酮等溶剂?为什么要使用刚性的网纹辊?想通了这些“为什么”书刊印刷,知识也提高了。
  感悟生活
  1.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青年时代,我喜欢看电影,电视普及后就难得有机会进影院了,现在早出晚归拼版,平时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放松。2000年迁居,原来步行10分钟就可到单位,现在上下班要花3个多小时。在协会要为柔性版印刷宣传呐喊,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写作,而原来我是不善于动笔的科雷,上班时更无法动笔,平常没有时间写,只好利用休假日“爬格子”,这篇约稿就是利用假日和晚上加班完成的。PS版
  我的家庭比较和睦,每年大聚(平辈与小辈)几次输纸,小聚(平辈)也几次,也经常和子孙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我认为人活着就要高高兴兴,逢场作戏,礼尚往来,少烦恼。感情与天伦之乐是靠时间去培育的RIP,还要舍得花点小钱。
  2.知足常乐
  古人云:知足常乐。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家都有想攀高的思想,问题是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能够达到的油墨,努力一下争取达到,达不到的,不要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结果反而会消沉。人生道路上要知足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每个人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心态不平衡时,多想想比自己差的人,心情会舒畅些。
  3.把握机遇
  机遇对大家来说至关重要政策法规,有的人遇到机遇,生活、工作、收入、荣誉会随之变化或青云直上,从此改变了一生,有的人碰到机遇,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而丧失机遇。有的人认为机遇与自己无缘RIP,我认为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些机遇,问题是自己怎样去把握。
  根据个人经历,体会最深的是自身条件最重要,首先不要想机遇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投资采购,自身条件具备了,机遇来时,就可能对得上号。如我1955年工作,1958年调到上海印刷工业试验室(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这是机遇加运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显影,工作上不计个人得失,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思想上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由于自身条件好,机遇来了字库,评上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和高级工程师。因此,机遇与自身条件息息相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曼罗兰


林逢铭专栏

总访问量:83127 更新时间:2011-11-15 12:27:20

现任职务:中国印协柔性版印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经历:1955年参加美生彩色凹凸印刷厂工作;1958年调到上海印刷工业试验室(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1958年退休;1964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1年评为工程师;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8年调到中国印协柔性版印刷专业委员会(现至今)任秘书长;2008年任中国印协委员分会顾问。
主要参加科研工作:油墨研究室树脂亮光油墨、快干油墨、半自动中文铸排机、自动冲洗机、中文自动照排机(获上海市成果奖)、彩色电子雕刻机(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75型中文自动铸排机(获上海市成果奖)、书籍装帧涂料涂轧机(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PS版涂印机、金属网纹辊及其雕刻加工设备(获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网纹辊中间试验及技术基础规范(获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要撰写技术文章:担任中国印协柔印分会秘书长期间,为推动我国柔性版印刷的发展,撰写刊登如:“国内柔性版印刷业发展与分析”、“求真务实推动柔印行业稳定发展”、“柔性版印刷的生命力”、“重视印刷品的安全生产”等文章近40余篇。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