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中国印刷蓝皮书》,宋代纸币研究意义重大。若要系统研究宋代纸币印刷、发行、管理、纸币印刷材料、印刷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其最佳研究对象无疑是宋代纸币本身。如前文所述,宋代纸币种类繁多,印刷量极大,那么现在有没有宋代纸币存世呢?遗憾的是活动,答案是否定的。迄今为止,在历次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中均没有发现宋代纸币。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宋代纸币实行“界”的制度,期满发行新一界纸币回收旧纸币,收回的旧纸币为了防止舞弊印刷配件,一般均要求焚毁,这是造成现在没有发现宋代纸币实物的最主要原因。刘森认为,“焚烧旧纸币,是为防止按一定年限流通使用的纸币循环出入官库,以免造成新、旧币错出以致界分的混乱和伪造的滋生”[1]当纳利,现存有元代“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图1)、“开元路退毁昏钞印”(图2)、“昏烂钞印”(图3)等实物可供参考。二是少数情况下,旧纸币回收后再制浆造纸,用以印刷新纸币。如乾道四年(1168年),急于印造新会子但缺乏原料,令“以取到旧会毁抹截凿付会子局重造”[2]软包装,即是一个特例。三是在于纸币本身,纸币的承印物纸张以有机质为主,不易保存。宋代纸币至今已历数百近千年,若未妥善保存,必定荡然无存、湮没于世。幸运的是UV印刷,20世纪30年代前后,相继发现了两块宋代钞版。其中一块至少在1933年前即流入日本,1938年日本奥平昌洪出版《东亚钱志》一书收录了该版,称之为“会子铜版”(图4)[3],该版图文反文传形出版动态,分为三个模块,版首有5列10枚钱币图形,其下铭文为“除四川外许於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现钱七百七十文流转行使”,最下层的图案有房屋、扛麻袋的人物以及“千斯仓”三字。据此有学者将其简称为“千斯仓”版[4]。1936年,又发现了“行在会子库”版(图5)印后设备,最初发表于《泉币》杂志第九期,刊有张絅伯《行在会子考》一文及原大拓图[5]。该版长17.4厘米,宽11.8厘米,图文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中为“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模切烫印压痕,其上为文、下为图。上文左右如楹联,一为“大壹贯文省”,一为“第壹百拾料”,中三字活置,可任意抽换。中间为伪造会子法喷墨,“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字。下绘宝藏图,即所谓“左藏库”。为免再度流失海外,该版由中国钱币学者陈仁涛先生重金购得,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千斯仓版和行在会子库版发现后,学术界为之振奋人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成果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持续不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关成果也被收录进历史教科书,影响极大。由于没有宋代纸币实物存世,所以宋代钞版不但是探索宋代纸币形制、文字、图案、法律制度、发行管理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酒品包装,也是探索宋代钞版材质、制版技术、纸币印刷工艺等方面问题的最佳实物资料,其价值不可估量。教育
[1] 刘森,宋金纸币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

施继龙专栏
总访问量:62055 更新时间:2011-10-11 09:02:58
简介:理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师。现专职从事古代印刷(印刷材料史、印刷技术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史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青铜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约4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国际科技考古学会Martin Aitken Prize、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