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东至关子钞版研究》(三)关子钞版形制、图案、文字考6

时间:2010-05-06来源:科印网作者:施继龙、李修松

  “国用见钱关子之印”、“行在榷货务金银见钱关子库印”、“金银见钱关子监造检察之印”和“□□□见钱关子合同印”史无明载包装印刷,《宋史·舆服志》云,“绍兴十四年(1144年),臣僚又言:‘印信事重,凡有司印记,年深篆文不明评奖,合改铸者,非进呈取旨,不得改铸焉。’时更铸者,成都府钱引,每界以铜朱记给之;行在榷货务都茶场电子商务,每界给印二十五纽:国用印三纽,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纽,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纽,各以‘会子库印造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纽,内一贯文二纽标签,各以‘会子库一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可知会子用“国用印”、“检察印”、“库印”、“合同印”四种,与关子钞版中的印章种类和数量完全一致。关子钞版印章版实物可与文献资料互为验证。
  以上四块印章版都是官印。《宋史·职官志》载,在宋代,“凡车辇、饬器、印记之造惠普,则少府监、文思院隶焉”,也就是说官印铸造由少府监、文思院掌管。具体地说,北宋时,文思院隶少府监,只是其下属五院之一惠普,官印铸造直接由少府监负责,少府监属下有铸印篆文官二人[1],专司官印书写、监造,文思院只“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总论,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物之用”。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令文思院由工部、少府监共管[2]。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少府监铸印事务并归文思院[3],南宋隆兴初排版,文思院划归工部[4]。少府监、文思院除掌管官印铸造外,也负责制定官印的形制[5]。官印的管理归礼部[6],其掌管新印的颁发[7]、废印的收缴[8]和销毁[9]。由以上分析可知,宋代的印章制度极为严格:礼部制定内容、少府监(文思院)制定格式,少府监(文思院)铸印篆文官书写文字、监铸CTP在中国,再交由礼部颁发,废印由礼部收缴、销毁。从现存宋代官印实物来看,宋代官印一般刻有背款,北宋官印的背款通常为“×××年/少府监铸”,南宋官印一般是“×××年/文思院铸”。印背有长方纽设计,称之为“橛式纽”。印钮上或印背上端还刻有一个“上”字,以防钤印时用反。印文篆体,北宋初称之为“缪篆”[10],徽宗时,称之为“叠篆”[11]北人集团,后世统称为“九叠篆”。关于宋代官印的材质、大小等,《宋史·舆服志》也有明确记载,“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连线加工,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二寸。惟尚书省印不涂金,余皆涂金。节度使印方一寸九分,涂金。余印并方一寸八分,惟观察使涂金。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设备操作,长七寸五分,诸王广一寸九分,余广一寸八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涂以金,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又有朱记当纳利,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士庶及寺观亦有私记。”又,“中兴仍旧制,惟三省、枢密院用银印网屏,六部以下用铜印,诸路监司、州县亦如之。寺监惟长贰给焉,属则从其长。若仓库关涉财用,司存,或给之。监司、州县长官曰印RFID,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也就是说,北宋袭唐制,官印皆用铜化妆品包装,诸王、中书门下印二寸一分见方,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二寸见方;节度使印一寸九分见方;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官印都是一寸八分见方;诸王、中书门下、枢密、宣徽、三司、节度使、观察使印皆鎏金。与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官印配套使用的还有一块铜牌,牌上刻“牌出印入,印出牌入”,严格控制官印的使用。对于其他各级官员给以“记”或“朱记”数字印刷机,长一寸七分,宽一寸六分。宋室南渡后,仍袭用北宋官印制度,只是三省、枢密院改用银鎏金印[12]。对于没有官印的低级官吏,令地方政府给以木“朱记”收购,一寸见方。按宋制一寸约合今3.072厘米[13],将关子钞版印章版尺寸与宋代各级官印对照可知,“国用见钱关子之印”尺寸与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规格相近,因宰相兼国用史,所以其地位最高、尺寸最大。“行在榷货务金银见钱关子库印”、“金银见钱关子监造检查之印”、“□□□见钱关子合同印”尺寸相近全印展,其换算成宋制在一寸八分到一寸九分之间,因这三块官印版由太府寺下属的行在榷货务执掌,官印尺寸与其级别相符。但另一方面四块印章版也有不合宋制处,如关子钞版经检测可知其材质为铅,不是铜质。印背无纽、无款数码印刷在中国,也与宋制不合,至于为何无纽、无款并多出两对定位小孔,这些应与其性质、用途密切相关,将在后文具体分析。加网


施继龙专栏

总访问量:62060 更新时间:2011-10-11 09:02:58

简介:理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师。现专职从事古代印刷(印刷材料史、印刷技术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史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青铜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约4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国际科技考古学会Martin Aitken Prize、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