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东至关子钞版研究》(十七)前人研究成果综述4

时间:2010-05-01来源:科印网作者:施继龙、李修松

  2002年7月中旬防伪印刷,安徽省钱币学会组织有关专家赴东至县文物管理所考察其收藏的六块关子钞版。柯昌建先生参与了此次考察,此后在《安徽钱币》杂志发表《东至回想--关子钞版鉴审记》一文[1]。柯先生在该文中主要讨论了六个方面问题。一,关子钞版的制版工艺。柯先生认为关子钞版是两种方法制作而成,一是在铅坯上雕刻而成,如凖勅版、宝瓶版和景定伍年颁行版过度包装,另一种是以木活字作模,翻砂铸造后经修刻而成。第一种方法以凖勅版为例,“大片无文字的空白处,见有非常狭窄的凿刀雕刻的痕迹,是一刀紧挨一刀凿成的刀痕;文字部分打样,所雕字口与地张处多呈‘山’字形坡度,深浅不一。刀痕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总体深度相对较浅”。柯先生认为,如果采用木雕版作模具翻砂铸造成钞版,这些现象就不会存在。因为木雕版质软易刻标准及认证,大片的空白无文字处只需较宽的刻刀几下铲平,无序铲刻这么多刀,留下这么多刀痕。第二种,印章版的制作方法是将刻好的木质九叠篆单字按照印文内容排列,外加一框凸印,以此作为模具,利用翻砂法铸造铅印章版,再将印章版修刻即可。柯先生进一步分析,使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主要源于六块印版使用楷、篆书体的不同。二饮料包装,对于关子钞版上小孔的探讨。柯先生认为,关子钞版上成对的小孔是印刷时穿绳捆绑或钉钉固定印钞版用的,而不是制版时用来固定铅坯雕刻钞版用的。三,对“□□□见钱关子合同印”的探讨。该版断失约1/3,柯先生认为知识产权,“□□□见钱关子合同印”是一块人为损坏的残缺印,通过残断处的锈蚀的分析,可以肯定关子钞版在南宋入土时即已折断。至于为何将“□□□见钱关子合同印”折断致残,柯先生认为,大概是为了防止整套关子钞版被盗用CTP,而有选择地将其中一块印版象征性地毁坏。四,关于宝瓶版的讨论。柯先生认为宝瓶版上之“宝瓶”具有宋代风格和特征,但这个“宝瓶”显然不是瓷瓶,从“宝瓶”底部形制来看,这种瓶底在宋代打制的金银器中非常流行包装材料,所以“宝瓶”应该是用贵金属打制、錾刻而成的金瓶或银瓶。五,关于凖勅版。柯先生认为,凖勅版涉及到南宋朝廷对关子的诏令或法律,研究者多关注其条文内容,却忽略了对“凖勅”两字的理解。柯先生指出金融危机,唐代官方文书用“准”而不用“凖”字,至南宋淳熙末年,周必大为相时,曾令三省改用“凖”字。这里的“凖”字当“比照”讲,如“准盗论”等喷墨印刷,指未触犯正条,而以此准彼,仍科以正条之罪。“敕”为皇帝的敕命、诏令。这样,“凖勅”一词可解释为:比照朝廷法律正文条例实行。柯先生进一步指出,“凖勅”一词是南宋官方文书中一个格式用语色序,并非仅指皇帝昭示恩准的敕令,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史料中没有关于凖勅版法律条文记载的原因,说明发行关子的法律条文是根据当时形势制定的,故拟凖勅条文以参照相关法律实行。六,关子钞版的排版方式。通过对关子钞版的尺寸测量包装物流,柯先生发现每块版的设计、组合似乎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体现在四个方面,1,“行在榷货务对樁金银见钱关子”版版框矩形长度与“行在榷货务金银见钱关子库印”、“金银见钱关子监造检查之印”和“□□□见钱关子合同印”三枚官印版长度之和相等;2,“行在榷货务对樁金银见钱关子”版条文栏长度与景定伍年颁行版长度相等;3柔印,“行在榷货务对樁金银见钱关子”版矩形宽度与凖勅版宽度相等;4,“凖勅”版条文栏长度与宝瓶版长度相等。基于这些现象与特点,结合《宋季三朝政要》、《钱塘遗事》卷五《银关先谶》等文献对关子形制的记载以及金代钞版和元代纸币实物等的综合分析,得出关子纸币的排版方式。七,关子钞版的性质。柯先生认为关子钞版肯定不是送呈皇帝御览的试样雕版纸箱纸盒,这是因为关子钞版的图文都是反向的不便阅读,此外仅仅呈送钞版无法看到印刷后的效果,所以皇帝御览的不应该是关子钞版本身,而是印刷好的成品纸币。此外,关子钞版也不是用于翻铸“子版”的“母版”(模具)连线加工,这主要是因为关子钞版上的图文复杂,有的字迹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不宜作为模具翻铸。通过钞版上的磨损痕迹来看,柯先生认为关子钞版是直接用于印刷的实用版。金融危机
  [1] 柯昌建,东至回想--关子钞版鉴审记设备操作,安徽钱币,2003(2):3-7


施继龙专栏

总访问量:62060 更新时间:2011-10-11 09:02:58

简介:理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师。现专职从事古代印刷(印刷材料史、印刷技术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史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青铜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约4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国际科技考古学会Martin Aitken Prize、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