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联:打造京城航母

时间:2008-04-20 10:50:13来源:科印网刊《中国印刷物资商情》作者:李懂
  近年来,由于业务量不断递增,2007年初,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中印联便开始着手添置具有国际开本规格的胶印机,在随后的几个月份,共陆续购置了江苏昌昇集团7台双色胶印机和5台昌昇双面胶印机,企业的这次大手笔又一次震撼到京城的书刊印刷业,为此,记者于今日有幸采访了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燕林。

  中印联 未雨绸缪
  据赵总介绍,公司和江苏昌昇集团合作距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从在北京顺义建厂之初,中印联便开始采用昌昇的印刷设备,而且双方合作一直非常愉快。
  “设备首先要领先”,对书刊印刷有着独到见解的赵总首先这样告诉记者。众所周知,在国内,书刊印刷市场是一块大蛋糕,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北京,由于有很多家出版社位居于此,所以用残酷来形容北京的书刊印刷市场一点不过分。2006年底,赵总就感觉到了书刊市场的这种浓浓火药味,经过深思熟虑,赵总断定当今的书刊印刷市场正在向国际开本靠近,“不发展,就淘汰,要更换器,就选择技术最领先的,”赵总说。在技术方面,江苏昌昇的国际开本胶印机采用国外三菱、海德堡高端机器的“高点闭牙”技术,传动平稳,降低了机器震动和噪音;另外,机器比国内其他厂家的设备多一个递纸滚筒,把原来的递纸方式改进为圆周递纸,减少了交接空隙,避免机器在高速运转时“打架”;而且电器、滚筒的材质都有非常大的改进。在这些方面,赵总和江苏昌昇不谋而合,于是,次年初,公司就开始和江苏昌昇签约,由于这些机器是原来公司购买昌昇小规格机器的改进版,所以工人上手起来非常简单,即使以前没使用过的工人,经过两三天的磨合时间就可以轻车熟路。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书刊印刷企业靠降低工价来吸引客户,赵总?对此不能苟同,“拼工价不是长远之计,企业除了降低成本价格外,设备性能、印刷品的质量很重要,还由出活速度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制约。”而对于江苏昌昇的机器,正好做到了这些。
  面对当前北京印刷人才比较紧缺的大环境,中印联却处之泰然。购置了新机器,每个月都有干不完的活,所以工人都愿意来企业就职,人员的稳定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共处 共谋发展
  十几年的合作历史,对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尤其是对江苏昌昇。信任是保持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也是双方将这种关系发扬光大的导火索。昌昇从一开始就承诺中印联“一年保修,终身免费维修”,这使赵总感觉很踏实,十几年来,昌昇的“心里”一直坚守着这样的诺言,使中印联没有后顾之忧。
  自从机器进厂之后2台机器,一直连续24小时不间断作业,7台YP2B1E大对开双色胶印机、5台CSS1040对开双面单色胶印机,这样的印刷机器设备,在北京可谓是小全张印刷机器的基地。谈到这里,赵总给我们回忆了去年的一个例子,当时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要求两天之内印完6000令纸的活,很多企业都不敢承接,中印联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拍板,2天内全力以赴,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了客户的要求,又一次在业界得到肯定,这就是现在的中印联强大实力的很好印证。公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主动和中印联谈业务的客户成倍增加,基本都是慕“名”而来,“现在都是客户主动找我们,而非我们找客户。”赵总很谦虚的告诉记者。
  随着中印联的名气在京城书刊业越来越响,客户纷至沓来,但企业现有的规模显然很难以应对如此丰盛的业务量。中印联目前正在考虑引进昌昇的最新酒精润版机器,应对一些高品质的印刷品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在书刊印刷的这片航海上,中印联人已经准备好抛锚远航,扬起昌昇的“巨帆”,乘风破浪,打造名副其实的京城印刷[[航母]]。
推荐专题

2020科印传媒活动

以会凝智,以展聚力。...[详细]

展望数字包装发展

《2022年数字印刷在包装领域的增长报告》的...[详细]

2019科印游学

科印游学起始于2007年,经过十多年的资源积...[详细]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