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几乎所有印刷设备企业,作为民族印刷设备制造产业的代表,北人的每一步发展和成长,都无不渗透着共和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样中国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为北人的发展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
建国—建厂 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从1949年到1964年15年的时间里,中国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中国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国家经济在党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下迅速发展。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1952年北京市政府将原有的22家小铁工厂合并,诞生了最早的“北人”雏形。 1956年“北人”全面转产印刷设备,那时候的印刷设备主要以凸版印刷设备为主,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一回转、二回转。 同年,“北人”在北京天安门东南方向建立新厂。新厂距市中心天安门只有8公里,当时北人的厂址可以说是黄金地带,或许这也为后来北人的飞速发展埋了一个伏笔。 1963年“北人”开始生产胶印机,制造出国内首台平张双色胶印机。 这一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复苏,中国历史选择了北人,同样由于北人的诞生,新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印刷设备。
十年浩劫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一纸社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下面是1974年媒体的两条报道: 北人厂接受了卷筒纸胶印机新产品的试制任务。当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趁机提高价格,进行勒索。工人同志听后非常气愤,纷纷表示一定要自立更生,发奋图强,造出自己的争气机,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在批林批孔的有力推动下,以工人为主题的三结合设计小组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经过日夜奋战,仅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就试制成功了JJ401型卷筒纸胶印机,并于1976年3月顺利通过鉴定。 乘批林批孔强劲东风,北人将对开单色胶印机和对开双色胶印机(系列产品)同时设计和试制成功。两种产品零件通用化程度达到95%以上,经过鉴定,性能良好。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1966年一直到1977年整整十年间,整个国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工、农、商、学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但“工业学大庆”的狂热和爱国主义热情的空前膨胀,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北人厂的发展。 也许正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为“造出自己的争气机,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才促使北人厂一步三跳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常的研发工作。当时研制生产的J2108和J2203型设备,至今还在全国相当多的地方被广泛使用着。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之后的十几年间,中国先后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持久而又深刻的改革。对于整个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1年“北人”正式命名为北京印刷机械总厂,同时作出重大决策:停止生产尚能够带来可观利润的凸版设备,全面投入胶印设备的生产。 1983年中国印刷业迎来一场进口印刷设备的高潮,当时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国家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考虑,支持国内印刷机械制造业。这时国家也提出了“振兴我国印刷工业”作为六五、七五印刷工业发展的总战略。 包括北人在内的54家企业从包括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得到了国家重点扶持,这一次,北人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国内市场上对胶印机需求量猛增时,北人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捷足先登占领了部分市场。“北人”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飞跃,为北人十年后全面生产各型胶印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北人开始投入了一场历经十年(85-95)的技术改造(当时称做:双五技改),通过这十年的技改,北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改变包括: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十年的时间,胶印色组增长了3.1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1倍。产品种类从改造前的5种,发展到40余种,形成单张纸,卷筒纸两大系列;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企业简单再生产型转向扩大再生产型,这十年用于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80%。内向型转向外向型,从85年开始北人便开始按照国际纸张规格ISO标准和电气IEC标准设计胶印机,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同时北人进一步获得了外贸自营。 在这期间,北人厂成功推出对开四色胶印机——PZ4880,该款设备对于当时外汇紧缺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几年内,为国家节省外汇达6000万美金以上,同时北人也因此得到了可观利润。 “北人”在国家教委利用世界银行的教科文组织的贷款项目国际招标中,一举中标,取得中标率按设备台数计算占全部中标数的76.8%,中标金额占全部中标额的55%的好成绩,一举打破了当时国内机电行业单项中标率最高的水平。 十几年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的时代需求,北人整整高速发展了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