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 > 其他话题

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翘楚商务印书馆发展史

时间:2013-08-14 08:57:00来源:东方网作者:朱叶慧

  说起商务印书馆,这第一个要讲到的人物是夏瑞芳—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

  夏瑞芳是江苏青浦人,按现在来讲,应该是上海青浦人。他打小聪颖灵慧,好学上进。但因为家境贫寒,年幼时就失学了,还被送到乡下的亲戚家里寄养。后来,夏瑞芳跟着他帮佣的母亲到了一个美国牧师家里。他的聪明伶俐,得到了美国牧师的喜爱,牧师将他送到上海南市基督教长老会办的清心堂书院读书。夏瑞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很认真地念书。

  在清心堂书院,夏瑞芳交了三个朋友,有兄弟俩,一个叫鲍咸恩,一个叫鲍咸昌,还有一个是高凤池。这四个好朋友,日后都成了商务印书馆开办的重要人物。

  毕业后,要踏上社会谋生了,夏瑞芳考虑自己要做哪一个行当,最后,他选择了印刷业。夏瑞芳人机灵,又肯下苦功夫钻研,所以他很快掌握了西文排印技术。他在当时的文汇报馆和字林西报馆都曾做过印刷技工,之后又同鲍咸恩、高凤池等一起进入英国人办的捷报馆。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很快就在捷报馆被提拔为排字工的负责人。

  后来夏瑞芳他们不想再忍受外国老板无情的压榨,便一起商量将来的出路。几个好朋友最后决定共同创业,自己开一家印刷厂。

  说干就干。开厂的资金不够,他们找到一个叫沈伯曾的人合资并让他做了大股东。拼拼凑凑,最后筹集到3750元资本,购买了必需的机器设备。又选了江西路德昌里的一处地方作为最初的厂房。

  1897年2月11日,印刷厂开业了,取名就叫“商务印书馆”。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就从这里起步了。

  刚开始时,商务印书馆还只是一家小作坊,只有两部手摇小印机、三台脚踏圆盘机和三部手扳压印机,承接一些印制商业表册、账本和教会图书等的小生意。可是由于夏瑞芳经营管理有方,又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铅印技术,生意还是相当红火。

  当然,雄心勃勃的夏瑞芳并不满足这些小小的成就。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已经频繁,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学英文。细心聪明的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便翻印英国人在印度教当地人学英语的初级读本。紧接着,他又请牧师谢洪赉为之加上中文注释,命名《华英初阶》,在创业的第二年就出版了。

  这是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本书。夏瑞芳亲自推销,不到20天就销售一空,于是不断再版、一直旺销。以后又出版了《华英进阶》,销路一直很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从这件事上,夏瑞芳尝到了甜头,还想做更大的事业,办出版社。

  最为值得一提的有这么两项举措—

  一件是1903年时,他大胆与日本金港堂书店合资经营商务印书馆,引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使得商务印书馆在图书市场上越做越大,实力更加雄厚。

  还有一件就与我们要讲到的第二个人物—大名鼎鼎的张元济有关了。

  夏瑞芳不但是个经营管理的能手,而且十分重视人才。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印刷出版业后,有了忧虑。因为他愈来愈感到自己的商务印书馆缺乏一个目光远大,对选书出书有独到见解的真正的出版人。

  夏瑞芳想到了张元济。张元济是旧翰林,因为参加戊戌变法而被革了职。他博采西学书籍,当时正当着南洋公学译书院的院长。夏瑞芳就想请张元济来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业务工作。

  张元济可不那么好请!但是,夏瑞芳不怕,几次三番诚心相邀张元济,就连张元济开玩笑地报出天价薪金,他都眼睛不眨一下地一口应承下来。弄得张元济十分不好意思,又非常感动于夏瑞芳的诚意。终于,他下定决心奔商务印书馆而来。

  夏瑞芳与张元济密切合作,相处非常融洽。从此,商务印书馆走上了一条以出版教科书为新起点的发展道路,成为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的翘楚。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