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 > 其他话题

上世纪70年代印刷“大字本”二三趣事

时间:2013-08-21 09:11:07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作者:李彦

  上世纪70年代,有一种特殊的图书版本——“大字本”,是专门用来给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看的书,当时只有13级以上干部才能享有大字本的待遇。如今在拍卖市场上,大字本成为抢手的稀罕物,一套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大字本,8函38册,玉扣纸,线装,市场成交价近15万元。

  “毛主席晚年因患白内障,视力衰退,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到他去世前,我们有专门的车间给毛主席印大字本。”原北京印刷集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孟昭恒告诉笔者,刚开始印大字本,量比较小,后来大字本的印量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发行量也比较大,就建了两个大字本的印刷车间,一个在北京新华印刷厂,一个在北京新华印刷一厂。

  孟昭恒当年曾是北京市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他说,毛主席很爱看书,尤其爱看线装书,看的书有铅印的,有荣宝斋木版水印的,也有翻印的雕版书,多数书籍都是宣纸印刷。毛主席晚年时,看用新闻纸印的书,时间一长总感到手腕疼,印在上面的铅字又小,老人家得拿着放大镜看。孟昭恒说:“这有历史照片为证,我就看过这样的照片。”

  考虑到毛主席年龄大了,视力下降,为满足毛主席的阅读要求,有关部门就提出要给毛主席出版一种特殊的印刷品——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大字本。

  为此他们还专门开会讨论过大字本的相关问题。如果采用常用的铅字,有一定的不足,铅字不单纯是小,字体结构、笔画排列都不是那么理想;如果用宋体,有横细竖粗的问题,印出来不太美观;如果用黑体,印出来显得老大黑粗。后来有人提议要设计一个类似黑美的字体——字体类似黑体,但比宋体要圆润,看着要美观,看起来更舒服。

  当时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从北京新华字模厂、上海字模厂、湖北襄樊文字605厂等地组织几位专门从事写字稿的先生进行设计,其中就有《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牟紫东。在此之前他设计的“牟体”是用来美化报纸版面的标题字,当时中央发布的《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最新指示,《人民日报》都是用3号长牟体发表的,但用到大字本上,看着还是不太舒服。

  陈其瑞在《新民晚报》上曾发表文章说,后来设计大字本字体的任务就落到了上海印刷研究所活字室,最终设计出来36磅长牟黑,比起原先1号长宋要粗壮醒目得多。

  “他们拿出的这一套新字体,既不像黑体,也不像宋体,类似长宋体。字体非常圆润,匀称,看着非常美。大家公认这种字体很好看,算是新‘牟体’。因为以前有‘牟体’之说,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在召开工作会议上,就让这种字体还叫‘牟体’。这种字体从印刷角度来讲,油墨印刷既不糊版,又不滋生笔画之间的交叉变形,因为别的字体在印刷过程中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孟昭恒说,毛主席看了也非常高兴,说:“今后印书,都用这种字体。”在当时来说,牟体是印刷字体用个人姓名冠以书体称呼的极少个例之一。

  大字本印出来了,本大,纸轻,拿在手里不沉。笔者曾在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的展示室看到过给毛主席印制的大字本展品,每册50~60页,有《中国文学史》《论巴黎公社》《简明中国哲学史》等数十种书。

  孟昭恒记得,最初大字本定制印刷了十几套书,第一本书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来又有了《愚公移山》等毛主席著作。“印制的毛主席著作是给别的领导看的,毛主席喜欢看历朝历代的史书,有关部门曾专门为毛主席整理排印过一些大字本古籍。我们就曾印过《三国志》《笑话三千》《笑林广记》等多种书籍。越到后来,大字本的印量越大,还印过诸如《鲁迅全集》《曲选》《一千零一夜》等。”

  为了印大字本,北京新华印刷厂还专门从德国引进最好的设备,到安徽定制特殊的宣纸,这种宣纸既要克重不能超,印刷起来又能有一定的挺度。大字本印刷车间选择的工人也都要经过政审,要签订保密协议,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这是政治任务。”孟昭恒说。

  后来大字本还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礼物。在满足毛主席需要的同时,有少数大字本古籍通过内部发行渠道发行,有时还被用做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主席就曾将一本大字本《楚辞集注》相赠。

  据相关史料记载,《诗刊》1976年复刊,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还曾专门批示:“每期同时印少数大字本送毛主席和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阅览”,由财政部直接拨款。《诗刊》大字本采用照相排版,每期扩为3个分册,线装,带函套,毛边纸。一期3册当时的成本价为500元,每期只印100套。由北京新华印刷厂南厂大字本车间制版。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大字本这种版本也随之停止出版印刷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