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 > 其他话题

低溶剂含量柔印水墨印刷存在困难?也许需要这样改善设备!

时间:2019-08-14 08:15:37来源:科印网作者:蔡成基
  这样看来,国外一直坚持卫星式柔印采用133lpi的印版,想避免的就是柔印堵版,因为印版线数越高,相邻网点间隔越小,柔印堵版风险就越大

       后果也很清楚,卫星式柔印用牺牲层次分辨力来避免堵版,减少因堵版后停机擦版而造成的原材料损失。柔印以降低层次的代价来维持生产成本,为了这28μm的空间,20年来印刷质量始终提不上去。

  近年来有一个水晶网技术想来改善该缺陷,该技术设想用随机的相邻网点间隙来降低搭接风险,用不规律的搭接来掩盖有规律搭接造成的醒目瑕疵。出发点很好,说明大家看到了卫星式机型的缺陷,但到底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善,尚需拭目以待。不过由于该网点四周的曲线同圆形网点相差太多,制定还原曲线时需要十分注意。而且,即使能成功治标,也不等于治本。

  这个缺陷来自金属的体膨胀规律,即温度每上升1℃,直径方向上每1m将膨胀0.012mm。因0.01mm也称为1丝,所以工程上称作1米1丝1℃。机组式柔印机的压印辊筒直径比较小,金属体膨胀量并不大,而且机组式柔印机压印辊筒四周并没有热风对其加温,所以机组式机型在这方面的风险很小。卫星式机型则不同,辊筒直径很大,各色组环绕中心压印辊四周分布,N-1个色组间干燥装置的热风对着中心辊筒表面吹,更加剧了中心辊筒受热膨胀的风险

  印机制造企业以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规避这个风险,比如,在中心压印辊筒内通水恒温,初始温度30℃,恒温精度误差从±1℃提升到±0.5℃。恒温装置24小时不断电,即使印刷机不投入生产,恒温装置也必须一直工作。恒温水系统加药,防结垢。水温传感器原先安装在系统出口处,有些企业要求移装到中心压印辊筒上方。水系统进口直径大、压力小,避免水流对中心辊筒的冲击。甚至将中心辊筒通水恒温扩展到整机框架通水恒温。

  但这一切措施,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说基本无效。这里牵涉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温度的上升量Δt。由于色组间干燥装置采用开环控制,中心压印辊筒的被加热,最终会在车间环境温度条件下达到相对平衡,即温度不再继续上升而基本维持不变。这个上升到的最大值与印刷机开机前钢辊表面温度初始值的比较,即Δt,就是决定中心压印辊膨胀的重要变量。

  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决定钢辊膨胀的是钢辊温度,而现在控制的是钢辊内部水温。如果水温决定了钢辊温度,用控制水温的办法来控制钢辊温度绝对正确。然而,现在对钢辊加热的是热风,热风的加温与水温的降温,两个变量哪一个主导?如果加温的作用大于降温的作用,钢辊还能维持在印刷机启动前的初始温度吗?当然,使钢辊温度与水温保持一致是有特例的,即主机开机前,当热风干燥装置尚未加热时。不过,没有色组间干燥装置的热风,卫星式柔印机还能正常印刷吗?

  钢辊表面温度可以用接触式温度测量仪直接测量,利用热电偶或热电阻的功能,能很直观地测量到最大温度,也能得到Δt的具体数值。也可用红外测试仪,但该检测方式属反射式,精度稍差,不过整个趋势不会判断错误。至于将水温传感器移位的设想,其实并无作用,因为这仍然着眼于水温,而现在需要的是钢辊温度,用水温来表征钢温,中间还存在一个长长的延时。

       用全伺服系统的kiss&go能否达到控制?该系统用电流检测表征力矩检测,然后负反馈,思路是不错,但这种间接控制响应不够。这就像电机速度控制,内部是电流环,外部是速度环,直接用速度信号反馈,作用要明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