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 > 其他话题

走进印刷技术变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22-08-12 08:00:14来源:科印网作者:赵嵩、赵岩
  雕版印刷的书籍占据中国古籍的比例并不是最高,中国历史上印制的书籍,手抄书籍占比约51%,其次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占比最低。而从元代出现的雕版套印技术到了近代,早已炉火纯青,现今复杂的雕版套色印刷工艺更多的是作为保护古代绘画使用的一种手段,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北京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20世纪70年代,荣宝斋复制了三米多长的《韩熙载夜宴图》,使用了1667套套色木版,是雕版印刷的登峰造极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印刷术为什么最早可以出现在中国?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纸张的出现。目前最有利的考古证据出现在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处文景时期墓群中出土了一张绘有地图的纸,这个发现把中国造纸的时间从蔡伦的东汉时期至少提前200~300年。有了价格低廉,又适于印刷的承印材料,大规模印刷才成为可能。

  雕版的耐印率最高可达3万印,比较适合大量使用的书籍。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多采用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缺点在于,每一面印刷都需要一张印版,这样存储印版需要很大的空间。而且印一页书,就要雕一块版,印一部大书,需要很多刻工刻版,可能花几年时间,人力、物力和效率都不经济。如果印刷别的书,又得重新雕刻,生产效率偏低。为提高印制效率,减轻保管印版负担,活字印刷术随之出现。

  三、活字印刷术

  宋朝人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最早详细记录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结合沈括更多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了泥活字的制造和使用方法:首先,用胶泥刻字,胶泥质地细腻而坚硬,再在火中烧硬,这是类似陶器烧制的过程。然后把烧好的活字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这也是最早的活字检索方式。用时以韵检字排版,排好一版,在周围用铁框固定住,以松脂药物凝固。最后进行施墨印刷。一版印完,将版在火上烘烤,药物熔化,手触即落,且不会沾污。

  按记载中所说,毕昇已经用木头试制过活字,但可能选用的木头材质不合适,木头沾水膨胀严重,排出的版会高低不平,并且容易和铁板上的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下。当时试验的木活字不如胶泥字优点多,所以才选定用胶泥制作活字。

  泥活字技术真的存在过吗?2002~2005年,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研制出了可以实际使用的泥活字,证实了泥活字的可行性。遗憾的是,毕昇的生平记载简单,至于毕昇印了什么书,印了多少,已不可考证。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泥活字的存在。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发现的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经与宋版书比对,具有活字版特征:字体较小且长短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均;字距极小;排列不规则;漏字;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墨色浓淡不一。考古学家金柏东将此本鉴定为北宋泥活字本。和雕版印刷术相比,泥活字印刷术无需耗用大量木版即可印制书籍,极大地节省了制版所需原料。受毕昇泥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此后出现了木活字。

  元代山东东平的王祯首创木活字。王祯曾于安徽旌德县任县官,他撰写的农学名著《农书》,因为字数较多,就找工匠按他的创意,制作木活字3万多个,用活字排印。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他用这些木活字印刷了所编纂的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王祯把这次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的方法,写了详细的总结,题为“造活字印书法”,在《农书》雕版印本的后面公布,并分门别类地对每个细节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是一份古代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王祯制作木活字使用的是质地比较坚硬的梨木或枣木,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王祯还设计了转轮排字盘(如图5所示)和按韵分类捡字法,使活字排版工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设计的转轮排字盘,是一个用轻质木材制成的大轮盘,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格子里。他制作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种方法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人的劳动量,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图5 转轮排字盘

  可惜的是,王祯提到的这两部木活字版书,目前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为1993年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方沟方塔发现的西夏文佛经印本,大约制作于十二世纪下半叶。王祯的木活字克服了泥活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就是说泥活字印版上墨不好,耐印率不佳,木活字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因此金属活字成为了技术发展的必然。

  四、古登堡印刷术

  毕昇发明泥活字之后300年,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出生在德国南部小城美因茨,具体出生年月已经不可考证,后世学者推断大约在公元1394~1404年,后来德国当地政府为了方便庆祝,便选择了1400年6月4日。古登堡相貌也不得而知,目前所有关于古登堡的画像都是后人附会。古登堡一生经历过几个官司,很多关于他的信息是根据其法律纠纷记录找到的。后人推测,古登堡大概在1450年制作了第一批圣经。

  古登堡出生的时代,书籍主要靠抄写。木刻雕版在欧洲出现较晚,目前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雕版水印作品是一幅1423年德国的圣克里斯托弗像。抄书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而中世纪的欧洲百姓大多都是文盲,所以很多抄写者都是修士。一本圣经需要抄写2~3年时间,书在当时社会是个奢侈品,拥有一部圣经对于普通百姓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书籍昂贵的另一个原因是纸张的匮乏。当时的书写材料主要是小牛皮或者绵羊皮,有人测算过,一部圣经要140多头小牛,成本可想而知。1390年在德国纽伦堡出现第一家造纸厂,而同期法国也出现了一些造纸厂,这才具备了印刷的条件。

  有了纸张,还需要有印刷机。古登堡的故乡美因茨以葡萄酒闻名,而酿造葡萄酒使用的压榨机,带给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的创意。古德堡印刷机结构图如图6所示,印版面朝上放置,纸张是人工放于印版上,通过旋转螺旋丝杠上的压印手柄,向下施压,让纸张和印版充分接触。古登堡印刷机的核心技术在于其开发的金属活字系统。古登堡铸造活字的设备支出相当建造印刷机的3~4倍,所以说成功的活字制版技术才是古登堡发明的关键

图6 古登堡印刷机结构图

  金属活字的制作稍显复杂。必须说明的是,15世纪的美因茨是欧洲的冶炼中心,当时已经出现了炼钢的高炉,要铸造活字,如图7第1步,首先要在钢冲头上雕刻出文字,这个步骤效率比较低,因为钢质地坚硬,一个刻工一天只能生产一个钢冲头,所以完全用人工雕刻活字是行不通的。古登堡的办法是用钢冲头在铜上敲击,如图7第2步,就可以做成一个铜范,铜范配合铸字模子,就可以铸造出来一个个活字了,铜范的好处在于可以多次使用,如图7第3步。

图7 金属活字制作过程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