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包装财智

应对冬天

时间:2013-01-10 11:09:46来源:作者:龚晨
  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部分地区的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而言,201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但制造业的寒冬似乎来得更早一些。从2009年以来,“内外需紧缩双碰头”的局面一直持续,在产业链上游那些对经济下行更为敏感的行业里,“过冬”的呼声早就不绝于耳。
  对于包装行业而言,“过冬”的心理准备一直都有,但或许直到2012年才真正感受到了冬天的来临。不少企业在2009~2011年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势头,直至进入2012年,经济危机在包装行业的滞后性开始有了更加明显的表现。
  2012年7月,在《包装财智》举办的“财智红沙发”系列访谈中,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会长张耀权发出预警:“2012年珠三角、长三角包装行业产值恐难达到两位数增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印刷委员会秘书长陈麒祥也指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2012年上半年包装印刷企业的销售额、利润额呈双降局面,这是十分少见的,估计下半年形势更为严峻。”时隔半年,我们再次邀请陈麒祥发表观察意见,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地区的情况恐怕比我当时预计的还要再差一点。”
  市场的温度在下降,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是否降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平心而论,2012年并不算一个糟糕透顶的年头。虽然外贸市场依然迷雾重重,内需乏力的情况未得有效扭转,该涨的人工费用持续在涨,税费的压力似乎比往年更重一些,但原材料价格的低位稳定运行算是给了行业一个难能可贵的利好。在纸包装市场,箱板纸、白卡纸同比上年均有超过10%的跌幅;在软包装市场,各类塑料粒子的价格也比较稳定。不少企业都表示其2012年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不然一定要亏损了”。
  对于这个冬天的温度,体质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感受和应对之策。
  有企业在冬眠。在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在减员,在关停生产线。还有人退出了。浙江一位包装企业的老板在2012年下半年选择将企业转手让人。虽然对亲手创办的企业感情颇深,但他对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忧心不已。“就好像一棵看上去郁郁葱葱的大树,其实内里已经有很大问题了,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或许还能撑下去,能不能过冬实在难讲。”
  有企业在冬练甚至冬猎。一位经理人深有感触:“2011年我们就感到了市场的风寒,急于找一件‘棉衣’来穿,但现在看来光穿棉衣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增强自身抵御寒冷的体质。”
  增强体质的方法也有多种。市场触觉灵敏的企业早人一步开始了产品转型。后文的“业界讲述”中,立华彩印在2010年就注意到了终端IT行业的产品变化趋势,龙利得则从创办之初就持续关注特殊产品市场,这批企业很早之前就在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为可能到来的冬天提前注射了预防疫苗。现在看来,效果显著。
  还有的企业在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杜绝生产浪费,以前没时间做也没那么重视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用处大吗?一位经理人坦言:“聊胜于无,而且非做不可。”
  更多的企业在开拓新领域和新客户。受制于客户的订单下滑带来的开机率不足,不少包装企业已将优化客户结构、调整服务领域作为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来抓。作为配套加工企业,包装企业不可能在经济寒潮中独善其身,唯有选择更能对抗经济下行压力的优质客户来规避市场风险。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因此发生了。这几年,商业、出版印刷企业为扭转危机,纷纷转向药品包装,不少药包企业深切感到“市场正在被搅乱”,因此有药包企业决定部分退出这一市场,引入新业务。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包装企业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同业间的竞争压力,来自其他细分行业的冲击也正在改变其固有的市场格局。
  为食品、饮料等快消品行业服务的包装企业希望能涉入更高端的包装领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后者也羡慕着快消品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业绩稳定,准备在这一领域展露身手。有没有需求稳定同时又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呢?哦,对了,还有看上去前景一片广阔的酒包市场。可是别忘了,已经有业者看到了潜在的危机:至少在西南地区,2012年酒包市场的供需矛盾正在发生逆转,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
  再心急,“谨慎”依然应该摆在选择过冬方法的首位。2013年前路如何,现在还不好有所定论,正如一位经理人所言,“现在是比拼企业耐力的时候了”。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