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管理学者们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50年代初引进了美国管理方法,却形成了区别于美国的管理模式,并且独树一帜,生机勃勃;他们据此得出结论,缺乏灵活性的管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并将价值和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众说纷纭。尽管学者们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基本上都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指导企业的活动并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企业环境、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沟通五大方面。 是“紧箍咒”,更是“强心针” 进入21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资金、技术、设备等,更深层次的竞争体现在企业文化上。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鹤立鸡群,与它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印刷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不仅是规范化的必要约束,更是明智性的发展指引。一方面,企业文化会对员工的行为和语言起到规范作用。硬性的企业制度文化,如上下班时间、休假制度,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企业的行为准则,员工必须遵守。而相对比较具有弹性的企业精神文化,则是从道德和价值观的柔性层面上,使员工自省,从心理上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约束,并按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控制,做到自觉自律。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发挥目标激励和奖励激励等综合激励手段,使其能够心无旁骛、专心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企业内各部门和成员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企业文化的成功建设就宛如生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员工靠拢汇聚,把个体和群体都引导到企业的前进方向上,使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印刷企业要站得住、站得稳、站得久,加强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不仅是竞争力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积极发挥企业文化作用,能不断给总体竞争力注入活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和源泉。从我国印刷企业的现状和所处环境来看,不仅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同行间的巨大竞争,还面临着数字印刷等新兴技术的冲击。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高歌猛进,产业收入逐年大幅度递增。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56.56亿元,2009年为799.4亿元,2010年为1051.79亿元,2010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对于传统印刷企业而言,一旦上游向数字出版转移,则必定出现少米或无米之炊,企业将会因为失去主要业务来源而陷入困境。在如此沉重的压力和复杂的环境下,印刷企业若仅靠人才和技术竞争,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长期来看却是远远不够,治标不治本,惟有构建企业文化才能杀出重围,占有一方天地,惟有不断深化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保住已有的天地进而开疆辟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