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黑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为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铺设“快车道”。
加强文化产业统筹指导。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作用,完善与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地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加大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产业创业创新项目支持力度。 完善文化产业经济政策。落实文化税收政策,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及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电影、动漫、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文化建设用地保障,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 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扎实开展岗位培训、专题培训、业务培训,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立体教育培训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发挥高校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园区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 此外,黑龙江省还将加强对文化产业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好数据应用工作,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提升文化产业工作决策科学化水平。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工艺美术、网络文化、文化旅游3大主导行业,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印刷复制3大特色行业,扶持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会展服务、新闻传媒等4大创新行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黑龙江省将基本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品牌效应突出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一核、三点、五区、一带”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期末翻一番,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据悉,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黑龙江省将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批新的文化产业战略节点,通过极核带动、多点支撑、圈层辐射,实现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构建全省“一核、三点、五区、一带”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即形成以哈尔滨为核心,以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为支点,以“五大产业聚集区”为依托,以龙江对外文化经济带为带动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黑龙江省将谋划生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产业布局的大项目,培育先进的产业集群,推动我省文化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实施优势品牌打造战略,深入挖掘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培育一批符合时代特征和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业品牌,增强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借助龙江沿边开放优势,以国际视野组织生产,鼓励支持更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性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科技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提高文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