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企业 > 经营管理

认证未必会产生卓越的企业管理者

时间:2007-07-11 17:36:28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不客气地说,经理人认证是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始终抱着不放的应试教育的延续,认证未必会产生卓越的企业管理者。理由如下:
  1. 企业经营者与技术人才不同,所面对的是方方面面有着自身利益的人,如果说技术人员的知识来自于基础教育、来自于科学实验,企业经营者则不同,其经验主要来自于工作的积累。一个得高分的考生,在实践中未必就是一个高水准的经营者,反之亦然。比尔·盖茨就曾中途辍学,在市场上一展自己的才能。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台湾实业家王永庆都未见其有什么高等学历和高级资质,有的是中国人勤劳纯朴的传统。再则,作为以协调为主责的企业经理人,应该是通才,而未必是专才。认证考核把要求经理人掌握的所有知识归就于一张试卷,对一些文化知识相对偏少但确有实际经验的对象来说未必能考出其真实水平。何况印刷是一个大概念,稍做细分,书刊、包装、柔性版、票据就可以划出不少分支,各个分支在工艺操作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内部管理上也不免存在差异,用同一张试卷去判别同中有异的对象,让某一方面的专家去评判通才的优劣,似乎既难为了应试者,也难为了评判者。
  2.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少有良好设想的事在贯彻中很容易异化。比如,职称评定本是为了反映对象的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变得过多过滥,不少称谓已经失去了人们应有的尊重。教授本应学富五车,现在却不得不在此称谓后再加上“博导”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因为职称评定要凭学术论文,于是乎重文章发表、做网上抄书公、热衷于疏通评委但不重视实际工作的大有人在。顶着外科主任医师美名的专家却不会动手开刀,让人感到十分滑稽,但这一切在我们社会中客观存在。其他行业如此,难道新设想上马的印刷经理人认证就不会产生这种种与设计者意愿相左的现象吗?又有何种措施从起始之初即可以保证存良去莠呢?可千万别出现工作的人没证书,有证书的人没能力的怪现象。
  3. 在新闻出版总署早几年已经着手组织印刷企业厂长、经理上岗培训并颁发相应证书的情况下,再搞印刷经理人认证,有“学校为培训招学员、考试院借此招考生”之嫌。据了解,即使在印刷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也没有这么一个认证项目。当然,处于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每个人都多了一份终生学习的任务,更何况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跟上发展的形势,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根据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果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最终结果难免变味。
  4. 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企业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印刷总产值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全行业与计算机的关联十分密切,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走向了高速化、自动化。如此,对印刷经理人的要求理所当然更高。现状是,在这个行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还不多,管理层面的人员以经验型居多,提升这些人的水准是当务之急,求读MBA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经理人的选拔上,大胆引进是一条渠道,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不成熟,不少人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与管理理论知识,但对这个行业了解太少,有些工作未必抓在点子上。最好的做法还是加大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在各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经过筛选,最终走上企业经营者岗位,真正成为一名内行的、掌握发言权的印刷企业经理人,而不是什么通过认证来发掘印刷经理人。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