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平印制版60年(一)

时间:2009-08-16 12:20:1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殷幼芳

  华夏悠远五千载,共和新曲六十春。60年前天安门上空隆隆礼炮声,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共和国60年波澜壮阔,一路辉煌。
  笔者1948年到上海学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随即于1950年中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筹建的中央新闻摄影局印刷厂(1952年改为北京美术印刷厂)工作,主要印制刊名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画报》。其创刊特大号封面(如图1)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彩色照片。
  当毛主席看到印刷出来的自己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时,微笑着凝视良久。此封面由当时著名的修版技师杨昌葆修版,他技艺高超,把绘画、色彩学知识融合在修版中,完成许多优秀作品。
  从此,新中国彩色图像平印制版技术开始了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几代制版印刷人以忠诚、勤奋、开拓、创新、赶超先进的精神,60年中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从手工绘石制版,经照相制版,到电分制版,再到电脑制版,始终追求国际制版先进技术,使彩色图像印制质量不断提高,至今许多精品图册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令人钦佩。笔者作为见证这个变革全过程的印刷老人,作为参与每次新技术变革、印制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高档产品的技术人员,感到无尚荣光和自豪。值此国庆六十华诞之际,特温故知新,以期浓墨重彩再现我国几代制版印刷人的求索变革之路。

  绘石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印刷业以照相制版工艺为主,但绘画制版工艺仍在应用。
  绘石即“石印”,所用版材是“印石”,为约6~7cm厚的专用碳酸钙石灰石,其石质细腻,用细砂手工研磨后,既能吸附油墨,又可容纳水分,可利用油水互斥原理形成图像版面。

  制版时,先用0.5mm厚的“玻璃纸”覆盖在需印刷的画稿上,用“尖针”刻画出所需的细致轮廓线,在刻缝内嵌入红粉,再将红粉轮廓线转移到所需印版上。
  制版者按原稿色彩,根据经验判断色量分配比例,画面中浓淡深浅的颜色和层次都是靠手工,用毛笔或钢笔尖蘸上黑墨,用大小、疏密不同的墨点来表现(后来改用擦胶版的方法替代)。
  由于墨点较大,就采用多块浅色版复制,把版面做深、墨色印浅。如黄、红、蓝、黑都做成深、中、浅三色,一般做成10块左右的分色版“印石”。
  这一制版工艺当时主要用于印刷月份牌、广告类产品,其制版质量的好坏全靠制版师傅的技艺水平。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制版师傅是一代宗师郑梅青,他技艺高超,制作出许多高质量产品。但随着照相制版工艺的兴起,这一工艺很快便被淘汰。

  照相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彩色图像平印制版主要推广应用照相制版工艺。这一工艺应用投影照相原理,将原稿图文信息记录在胶片上,显影成连续调阴片,经照相加网成阳图版,再拷贝成阴图版进行晒版。
  1.照相制版几大技术革新回顾
  照相制版工艺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30多年,这期间凭借当时制版技术人员废寝忘食的执著追求,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几次大的技术革新。
  (1)三翻阴图版工艺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照相制版都是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其工艺流程为:彩色原稿→照相分色为连续调阴图胶片→手工修正→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手工修正→用湿片拍摄阴图版→手工修正→用锌皮蛋白版晒成印版。
  这一工艺中修版师傅的修版技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彩色图像复制的质量。由于手工修版难度大、修正时间长、效率低,制版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2)蒙版工艺
  原北京美术印刷厂的技师专家们经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在1954年4月研制成功“天然色蒙版法”,即“彩色正片蒙版法”,并首次应用于《人民画报》1954年第5期的封面。这是我国照相制版工艺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震惊全国印刷界。当时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刷管理局决定将这一蒙版法向全国推广,以更快、更好地印制出更为精美的印刷品,为全国人民供应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1954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和6月3日《香港大公报》登载了这一消息,如图2所示。

  采用蒙版法不但替代了部分人工修版,提高了效率,而且提升了质量,可以轻松表现许多手工修版中无法表现的微妙色彩变化和细微层次。
  蒙版法的研究成功,打开了全国制版界的思路,各制版专家充分利用各种蒙版方法来提高制版质量和效率,从而延伸出各种蒙版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面貌。其中,“天然色蒙版法”有一级、二级蒙版法,橙光蒙版法;对反射原稿有架子蒙版法;对分色阴片有高光蒙版、层次蒙版法;对照相加网阳图有分层曝光蒙版法等等。
  由于各种蒙版方法的成熟应用,照相制版工艺的质量和效率得到飞跃。蒙版法的研制成功,原北京美术印刷厂著名的照相技师方振献等技术人员做出了杰出贡献。
  (3)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
  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流程为:彩色原稿→照相分色为连续调阴片→修版→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晒平凹版(PVA版)。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