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平印制版60年(一)

时间:2009-08-16 12:20:1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殷幼芳
  由于二翻阳图版采用玻璃版,修正幅度极小,对色差、层次差的修正必须在阴片上一次完成,应用难度较大。随着蒙版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照相加网阳图版时,采用分层曝光蒙版技术以及阿拉伯树胶由聚乙烯醇(PVA)替代,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取代了三翻阴图版工艺。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照相制版工艺又前进了一步。
  针对这一工艺的加网阳图版需采用湿片拍摄、色差修正极为困难的难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新华印刷厂率先研制成功明胶干版,可以很方便地在干版上修正,从而取代了湿片,并推广普及到全国。
  由于当时北京新华印刷厂制版的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每月出版的《红旗》杂志封面、封底等重要的彩色图片都要及时发送到全国各大城市印刷,而明胶干版运输不便,经研究采用国产的汕头公元牌高反差胶片,通过与胶片厂研究合作,使胶片的反差等质量参数达到制版要求,从而用胶片取代了明胶干版,既解决了运输难题,又方便了修版工作。
  (4)直接加网分色工艺
  为进一步提高制版质量,制版科技人员研究实验了直接加网工艺。其工艺流程为:彩色原稿→蒙版→用品红或灰色胶片网屏加网分色阴片→拷贝成阳图版→晒版。其中,加网分色采用强光源,4kW、8kW的频闪氙灯;灰色接触网屏采用北京新华印刷厂、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接触网屏,胶片采用公元牌SP高反差的全色感光片。
  直接加网分色工艺的印刷图像清晰度较连续调加网工艺有根本性的提高。全国制版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探索实验,到1977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京、沪、辽、陕四省市照相制版新工艺经验交流会,这一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20世纪70年代全国主要的制版工艺之一,对制版技术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以后,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印刷企业都装备了电子分色机,其质量、功能、速度是照相制版无法比拟的,照相制版工艺从此淘汰出局。
  (5)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
  在中国平印制版历史上,应浓墨重彩记下黑白照片制彩色版的光辉一页。一代制版精英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照相蒙版方法和精湛的修版技艺,把毛主席等伟人像和电影明星的许多老的黑白照片,通过人工设想分色制版法,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和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印制出胜似彩色照片的图片,这是一大创举,为我国首创,国际尚无。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毛主席相册,把毛主席及周总理等伟人的标准像黑白照片制成彩色照片,如图3、图4所示,照片面部肤色庄重,容光焕发,画面色彩自然协调,中山服灰色调还原准确,层次、质感清晰,胜似彩色照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出版、印刷界的高度赞扬。
  当年叶剑英元帅视察北京新华印刷厂,看到这些彩色照片,听笔者介绍后大为赞叹,并要笔者给他写一个总结报告向中央汇报,这给我们制版科技人员以极大鼓舞。
  同时,北京1201工厂采用斯诺拍摄的“毛主席在延安”黑白照片制作的彩色照片也非常成功,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由上海市印刷一厂制作的《大众电影》1963年第1期封底,选用电影故事片《二月》中陶岚(谢芳饰)的黑白照片制彩色版照片(如图5所示),采用湿片直接加网二翻平凹版工艺,获得成功,并在《印刷》1963年第2期(早期的《印刷技术》杂志)上发表,其肤色之真实、色彩变化之丰富,在当时达到很高水平,受到同行们一致赞扬。
  随着制版原稿都采用彩色反转片和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也成为历史。但全国许多优秀的制版技术人员,用高超的技艺,创新这一制版工艺,采用毛主席等伟人的珍贵历史黑白照片,印制出这么多、这么好的光彩夺目的彩色图片,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图1 《人民画报》创刊号封面


图2  纸上刊登蒙版分色测试实验成功的消息

图3 用黑白照片制成的毛主席彩色标准像
图4 用黑白照片制成的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一起的彩色照片
图5 采用湿片直接加网二翻平凹版工艺制成的《大众电影》封底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