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企业要发展——规模还是网络?

时间:2005-12-25 15:56:21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潘晓东

  近几年印刷业的发展形势传递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企业热衷于上规模,似乎越大越好……
  
第9期《印刷经理人》杂志围绕扩张中的印刷企业应该走怎样一条路的问题展开讨论,当时应邀写了一篇短文,至今仍感意犹未尽,有必要再说几句,以期引起业内同行的关注并参与深入讨论。
  毫无疑问,十五期间,中国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工业园区星罗棋布,把印刷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地区不在少数,甚至有资料说,中国的印刷企业已经达到18万家之巨。跨入这一行业又酝酿进一步发展的企业都面临一个课题:是以规模求效益,还是以效益定规模?是走单一规模化扩张之路,还是走网络化扩张之路?按理说,这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理论问题,而应该按企业的产品定位、业务来源、能源供应及生产资料配套条件、地方可能提供的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做选择。但近几年的发展形势已经传递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企业热衷于上规模,似乎越大越好。大,才能体现企业的整体实力;大,才能满足短周期、快节奏的需要;大,才能成为行业的龙头。殊不知,在信息化时代,巨无霸式的大型企业是凤毛麟角,以服务为宗旨的印刷企业还是走小而有特色,或大而成网络(也叫卫星式)的发展道路为好。

  印刷业的特点
  印刷业是加工服务型的制造业,受市场需求的牵制较多。《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印刷”两字的诠释是:“把文字、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张上。”由此可见,印刷厂是根据客户提供的文字、图画,经过制版后印在纸上,制作成客户需要的产品。迄今为止国内似乎还没有出现与供应链上游的出版商联手编发刊物,以此作为自身产品的印刷企业。上海中华印刷公司在2000年曾与出版社联手,围绕一套艺术类图书的印刷、发行进行捆绑经营,尝试走出一条业务开拓的新路,结果因为编辑、发行权全部掌握在出版社手中,依照销售提成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至今5年已过,因出版社云“图书尚未全部销完”,上海中华的制作成本还未能全部回笼。
  服务型制造厂的生产完全受市场牵制,忙闲不均,要么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也不能满足客户要求,要么诸多机台处于待机状态,以教材为业务主体的工厂至今仍是忙半年、闲半年的最典型代表。试想,一个生产能力庞大的工厂,因市场出现波动,大量的设备处于半停工状态,其经营者岂不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据说,北京地区轮转印刷工价竞争十分激烈就与此有关。一些企业引进设备依靠非专业机构融资,到期必须支付的本息逼着这些工厂不得不以低价争夺业务组织生产。由此可见,服务型的工业企业十分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万勿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不切实际的错误评估,急火攻心,大干快上,否则势必因判断的差之毫厘,导致投资回报失之千里。
  印刷业是地域性强的制造业,受运输成本的牵制较多。印刷用的原辅材料,无论纸张还是油墨、溶剂,哪一样的重量都十分了得,正因为如此,印刷业十分强调生产的地域性。一笔测算时有盈利的业务,会因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结算时发生亏损。对地域性的强烈要求决定了在整体印刷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异地委印量会逐渐减少,“北书南印”局面的扭转就得益于内地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改,提升了产品档次。
  目前不少企业积极承接海外印刷业务,企求以此扩张业务来源,但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其一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印工加运费比在本土组织生产存有额外利润。试想,随着燃料与人工费用的上涨,当海外订单的印工加运费与在本国印刷相差无几时,海外委印业务量是否会减少?当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更低廉的工价抢夺你手上业务的时候,这些业务是否会因缺乏价格优势而向外流动?其二产品本身在全球发行,印刷点与发行地相近,减少了运输成本。上海中华印刷公司曾与俄罗斯出版商做过洽谈,结果就因为多了上海至北京的运输费用,无法与北京的印刷企业竞争。强调印刷业的地域性,目的是以此反证网络化或卫星式的布厂,要比在一地搞一个规模化的工厂,在效益测算上会好很多。
  印刷业是受新型传媒方式冲击巨大的制造业。数年前,人们十分担心网络兴起对传统印刷业的冲击,但随之和风渐起,现时一般的论断是:到本世纪中叶,以纸为媒介的印刷业必定受到网络传播的冲击,但依然有一个向上发展的空间。不过对印刷业而言,国内在两个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可小视的变化:一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青人已经更多地钟情于网络,对传统的纸质媒介逐渐疏远,购买一般图书的积极性大不如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近几年来,书刊印刷用纸几无增长。可以相信,伴随着时代更迭,这种倾向会更强烈。也有不少印刷人认为,期刊将成为新的印刷增长点,但另一个事实是,鉴于中国社会公民的现有生活水准,刊物的品种多了,但刊物的发行量普遍较低,期发行在百万册以上的品种在全国屈指可数,这与发达国家的报刊期发量难以相比。同样属印刷人看好的商业印刷品,应该是伴随着零售业竞争的加剧而不断向上发展,但中国现行的投递体制决定着这块印刷发行量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网络查询与网络消费的优越性正日益为世人接受。一言以蔽之,印刷人对印刷品增量的期望切忌过高。二是全球范围内注重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事物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奢华的发展阶段后,又开始螺旋式地向简朴方向回归。时下人们对节约资源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可循环生产的呼声日增,这不可避免地会制约过度包装,可以相信,中国学生循环使用旧教材以避免资源浪费是迟早要发生的事。


在信息化时代,以服务为宗旨的印刷企业还是走小而有特色,或者大而成网络(也叫卫星式)的发展道路为好

   避免单纯追求规模
  对印刷业的特性与所处的大环境做以上分析,并非悲观失望,而是为了让所有的经理人冷静思考自己的投资方向,决定企业的扩张之路,避免走上一条单纯追求企业规模的不归路。
  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的战略布局令人赞赏,短短十来年时间,在中国两个印刷重镇——珠三角和环渤海先后树立起自己集团的代表性工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与北京华联印刷公司,在长三角领衔城市上海新建的工厂业已启动。至此,中华商务建立起围绕香港中心的卫星式发展模式。大宗的业务可以依据生产周期与发货地点选择就近的工厂组织生产,减少运输费用。当一地工厂发生意外,兄弟工厂即可施以援手。以普及性服装期刊《上海服饰》为例,以发行区域为界,同步在北京华联、中华商务(深圳)、上海中华三地印刷,短周期内同步上市,既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又节省了运输费用,卫星式公司在大宗印刷业务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据了解,中华商务还积极谋划到西部地区选址建厂,如此中华商务在内地印刷领域的优势自不待言。事实上,深圳雅昌、利丰雅高、美国当纳利走的都是类似之路。以一地为基础,不断地选址扩张,逐渐蚕食市场,扬就近组织生产之长,避耗时耗资疲于运输之短;扬船小易调头、随时应对市场变化之长,避市场出现预料外的变化、企业庞大难以转向之短。
  总而言之,工业化大生产倡导企业间的协作,加工型的印刷业更应该崇尚相互间的协作,完全不必刻意追求企业的规模,刻意追求大而全、凡事不求人,以规模去满足短周期的印刷业务生产需要。应该相信,同行间的协作可以解决任何突发性的生产问题,一味做规模化的扩张只会导致设备开工率的降低与加工工价的日渐下跌。
  由此可见,应该审时度势,谨慎地扩张印刷工厂。在拓展中,走网络化、卫星式的发展道路,比一味追求工厂规模最大化要有利得多。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