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世道无常也有常 引流成渠供泛舟——中国印刷论坛的启迪与联想

时间:2006-09-16 11:00:22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车茂丰
  四、基本观念与抉择
  1.中国印刷业的立足点还在自强,在自强的前提下,酌情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自去年以来,“微利”之声在业内回荡,于是“国内瘦身,国外进补”主义抬头,但从长远观念看,还是要立足国内自强。因为尽管经济全球化,资本逐利的本质未变,外资的流入不可能是为了造福中国。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我认为这仅是最初级的一种解说,其实更主要的是为其各种工业品与商贸活动来华配套。在廉价劳动力背后,还有相对便宜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更有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有人担心:一旦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势必影响对外引资的吸引力,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外资来华“醉翁之意”最终还是抢占市场,决不会因为劳动力差价的缩小而放弃大市场。
  任何产业的发展,资金、技术与经营管理都是重要环节,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市场。以宝贵的市场去换次要的要素,在局部地区或某一系统来说,可能是种权宜之计,但从国家总体来看,还应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轻重缓急的形势区别对待。目前我国印刷业总体上已出现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如此引资热情不减,除了引资成功的地方,印刷产值可能会有快捷的增加外,对产业的总体来说,有无必要?有何实质性的益处?这些问题值得具体分析。何况从国情来看,目前紧缺的,不在资金,也非产能,而是业务,除非外资办厂带来境外业务,或国内未能生产的高新业务,那自然又当别论。个别外资引进甚至以让出市场为条件,那就更不合情理了。
  至于接外单,为海外加工,当然好,但也有一个定位问题。我们还是应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高档产品为宜,不能“饥不择食”,而要以在国际市场中有所“亮相”为目的。若像莫桑比克那样把教科书转给印度印刷厂去印,印后加工再以脱机或全由手工劳动去完成,这种情况未免有失体面,不是我们应该接受的。
  像迪拜那样,地方虽小却建了一个规模颇大的“印刷城”作为出口支持中心,免去该城为出口印刷品所引进设备、材料的进口税、企业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这种税收优惠的集中实施,颇值得我们考虑,能为步履艰难的海外接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可能有违WTO贸易协定之嫌,如免企业营业税,宜区别应对。
  2.对大企业或集团,采取兼并改组策略可以参考,实际上我们也已在进行,效果也不错。但出发点决不该为做大而做大,而应以资源更好地集约利用,生产效益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为目的,从而达到1+1大于2且强于2的效果。我国烟草行业的合并改组规划出台有年,烟包印刷厂也按照这种统一规划考虑改组,这不仅是单纯的生产技术问题,而是贯彻产业政策问题。“十一五”期间,还可能有相当的产业要调整改组,附属的印刷企业也少不了整合,这也是印刷业做大做强的机遇之一。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