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王丽杰:开给新华的数字诊断书

时间:2009-08-11 12:25:1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3年前,本刊曾以《数字中的新华》(2006年6期)一文,以统计实证分析的方法,描述了新华群落在“十五”期间的发展轨迹。又有3年过去,新华系印刷企业在动荡的经济局势之中,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的裹挟之下,又经历了怎样的业绩峰谷,又面临什么样的经营变局,本文仍试图通过数字信号,找出共性的变化踪迹。
  本文所采集的数据,来自中国印工协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的年度统计资料《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该《资料汇编》的统计范围最初锁定在两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尤其是国家级定点企业。现在两级定点制度虽然取消,但《资料汇编》每年统计的百余家企业,仍完整收录了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中的佼佼者。在此样本范围内,我们选取了自2000年到2008年连续上报数据资料的书刊印刷企业(未含报社印厂),样本数62家。

  以地域划分,62家样本企业中北京有23家,其他省市有39家。其他省市样本企业绝大多数为省新华厂和美术印刷厂;而在北京地区,23家样本企业包括新华厂、各出版社印刷厂、中央部委印刷厂和军队印刷厂等。这些企业中有些虽未冠以“新华”称号,但它们历史上与各地新华厂一样,曾是中国印刷业的骨干力量和国家技术改造资金重点投入的对象,也同样在逐步走入市场化的今天,经历着改革的阵痛,接受着影响力日渐式微的痛苦现实。
  诊断之一:规模趋弱,工业增加值率逐年走低
  以2008年为例,62家样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为42亿元(请见表1),而同年《资料汇编》的统计企业数为131家,销售收入总额88亿元。无论是企业数还是销售收入总额,本文选取的样本企业均占据《资料汇编》中47%的份额。
  根据中国印工协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书刊印刷总产值为890亿元,62家样本企业仅占据4.7%的产值份额。62家样本企业虽然不是新华集团军的全部,但已经是其主力兵团,市场份额不足5%,充分表明当年曾统领市场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早已从霸主的神坛上黯然下场,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趋弱。

  增长速度走低,是新华群落影响日渐式微的主因。表1显示,2005~2008年间,以几何平均值方法计算的年度平均增长率,62家企业只有6.8%,而在同时期,国内印刷工业总产值正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
  其实相比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更不乐观。2005~2008年间,62家样本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08%,这意味着,即使是同时期销售收入6.8%的增长速度,更多的也是由生产消耗拉动,并未给产业带来价值的增长。
  采用工业增加值率指标,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一现象。表1中,62家企业2000年的工业增加值率为50%,其后一路下滑,到2008年,已经降到35%。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路走低的严酷现实,表明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和企业费用增加,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逐年加大,经济效率逐年走低。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新华厂干得越来越辛苦,相同的产值,带来的附加值却越来越低。

  产值增长与效益增长的背离状况,在2008年达到了阶段性峰值。这一年,销售收入增长达到近年最高值,为11.34%,是唯一突破两位数的一年;而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也达到近年新低,为-2.83%。原材料价格的异动因素为印刷企业带来的拖累,在此可见一斑。

  诊断之二:效益堪忧,主营收入不抵主营成本
  从整体盈利情况来看,新华群落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表2显示,62家样本企业的利润总额,2000年为6963万元,2008年为8381万元,其间虽有小幅度的增长,但从每家企业平均利润水平来看,2008年仅为135万元,可以说,大部分新华厂仅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仅仅是维持局面,越来越多的新华厂也是难以为继。表2显示,2000年,62家新华厂中有9家亏损;2008年,亏损面已经达到23家。结合62家企业利润总额仍为小幅增长的现实,可以推断出各新华厂之间的生存境遇差别越来越大,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裂变格局逐渐明晰。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