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南厂北建追踪

时间:2005-04-27 15:06:08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港企北迁、台企西进浪潮曾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印刷市场的规模
  和格局,随之引发的“北书南印”曾是那个时代颇为壮观的一道景象。进入新世纪,人们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北书南印已悄然回流,越来越多的活件被截流在北方。
  北书南印日渐式微,除了北方企业的崛起,南方企业纷纷北上设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追随市场而动的印刷企业在珠三角攫取了可观的第一桶金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由珠三角转战长三角,进军环渤海,部分先锋企业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了东北和西部地区。
  1994年,当纳利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积累8年的运营经验,2002年10月,当纳利与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合资兴办的第二家公司落户青浦,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占地面积6.67万平米。同一时期,已在北京设有销售市场办事处并建立印前中心的当纳利,一直未忘寻找开设新厂的恰当时机。
  2002年8月,首期投资额高达2亿元的华联印刷在北京开业;2005年3月,在上海青浦区的200亩征地破土动工。在这些动作背后,是香港中华商务的活跃身影。在中华商务稳步推进的“东南西北”攻略中,“东南北”三极已然布局。
  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深圳和北京两地建厂的利丰雅高,显然是印企北上的先行者。先行者的后续故事,添加了浓重的国际化色彩。2003年7月,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SNP)收购香港利丰雅高67.23%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之后,SNP希望借助利丰雅高整合内地印刷资源的行动步入进行时。
  1995年,第一站,上海,投资700万美元;2000年,第二站,上海,投资2100万美元;第三站,青岛;第四站,南京。追随客户北上的永洪印务,逐步加快了投资频率,加大了投资力度。这家布点十余个国家、数十个城市的港资集团,发展重心逐渐北移。
  北京雅昌大厦的落成典礼或许是人们关于南厂北建履历的最新记忆。2004年11月8日,雅昌在北京天竺厂区的开工,标志着这家规模中型却极具特色的企业,终于在北京安营扎寨,安心地为其身边的艺术家们做贴身服务了。
  2000年北京,2002年上海,更早时期在厦门,深圳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一直未停留北进的步伐,虽然相比深圳大本营,在这些地区的投资额还不大。最近,佳信达正在争取海外上市,相信未来的融资会对其北上布点有所助力。
  ……
  有跨国企业的渗透,有港资、台资企业的猛进;有大型集团的战略布局,也有中小型企业的精锐触角;有出版物印刷企业进军出版重镇,也有包装印刷企业贴近客户,布点长三角、北方和西部地区。北上建厂的企业群落,正在改写着中国印刷的产业布局。
  北上探因
  “北书南印的景象已经完全改观。过去,只有广东有轮转机,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了。好的印刷企业,在上海、江浙、北京都陆续出现了”。一位珠三角领军企业老总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印刷世界,“为了占领市场,我们也必须尽快北上。”
  确实,近二十年在珠三角起家并发展起来的印刷企业,其业务主要来自海外订单和内地市场。海外订单增势有限,而同一时期内地市场却需求趋旺,所以很多珠三角企业逐步加大了服务内地的业务比重。但同一时期,随着内地企业的实力增长,内地订单有了很大回流。“2004年深圳的活源就不如往年理想,特别是一些小厂,到10~12月份生意很淡,”深圳市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秋光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拥有市场,只能到外省设点,在当地和本地企业竞争,这样我们还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贴近客户,提供零距离服务,也是很多南厂北上的直接动因。“1996年雅昌开始承包北京印刷学院的实习工厂,是因为那时我们有70%~80%的业务都是北京的。很多客户要求大业务拿到深圳,但小业务不愿意拿过去。为了使客户能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水准,我们来到了北京。”雅昌董事长万捷回忆,“从战略层面上讲,只有提供贴身服务才可能具备竞争力”。北京集中了全国41%的出版社,丰厚的出版资源,也是南厂北建在北京更多偏重于出版物印刷的主要原因。
  除了市场导向,成本因素也推动了南厂向北扩张。“以前毗邻香港的珠三角率先发展起来,是因为成本优势,人工成本比香港低了许多。而现在北上建厂,同样有人力成本方面的考虑,珠三角的人力成本与内地相比不具有竞争力。”一位印企经理人承认,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精明的老板自然要筹划新的发展对策了。
  其实,除了市场和成本压力,很多已在珠三角立足的大型印刷企业选择北上,更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意识,其中的领军企业当属中华商务。“中华商务确立‘东南西北’战略,在每个经济大区布点,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起市场联动网络,提前做好准备,适应出版印刷业发展的新需求。”掌门人罗志雄有相当紧迫的时间表,“很多国际大公司已经或正在进入中国市场,留给我们从容布局的时间并不多。也许,只有3~5年”。
  投资热地
  “市场在哪里,就到哪里办厂。”常年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老总们的投资指向相当明晰。
  “永洪的业务主要来自国外。通过国际网络接单,在内地组织生产。因此,买家集中点就成为永洪在国内布局的落脚点。”永洪董事长刘绚强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印务市场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珠三角的出口接单优势、环渤海的出版物印刷需求、西部地区的包装印刷潜力都相当明显,而长三角正在日益发展成为综合性印刷基地。所以,南厂北上扩张,首先选址在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因此,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就成为南厂北建的集聚地。
  不过,缘于成本、交通等因素,一些印企开始考虑在中心城市的外围设厂。永洪北上的第一和第二站都设在上海,但第三和第四站却选择了青岛和南京。“上海要发展成为中国的纽约,定位于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上海应该把工业推出去,去昆山、苏州、南京,有多远就推多远。”刘绚强解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永洪用上了“卫星战术”,选择南京来覆盖长三角业务。
  贤俊龙彩印有限公司也把青岛作为北上一站,董事总经理庄小铭解释说,“我的客户主要在青岛、营口、天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选择青岛,是因为青岛的辐射性比较强,到这几个地方基本都是一天的车程,很方便。其实,落脚点在哪里问题都不大,关键看是否是客户网络辐射范围内最便捷的点。”
  有意思的是,虽然珠三角企业都认为北建是必然趋势,并作为近期战略重点,但他们依然把南方基地视作发展重心。“深圳不仅有出口优势,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深圳人的创新意识、整体素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万捷这样解释对深圳的坚守。
  “作为老印刷基地,广东的协调配套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强于内地。比如,我们自己印不了的东西,马上可以找到兄弟厂去印。但在其他地区,还没有这么方便。再加上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准,很多客户还是习惯于到这边来印刷。”利丰雅高印刷集团中国业务总经理袁福寅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建厂攻略
  圈定了投资地,如何投资建厂还有很大的学问。在《印刷经理人》的采访中,各家北上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机遇,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攻城掠地”。他们的经验也许对后来者有所启发。
  并购还是新建
  缘于国企改制的背景,直接并购建厂几乎是每一家北上企业都曾想过甚至尝试过的事情。“异地建厂,我认为收购会好一些。我们的选择目标是国有企业,然后凭借我们的经营优势和管理模式去改造它。”一位深圳印企总经理介绍,实际上,他们厂在北建过程中采取了多元的建厂模式,既有收购的,也有新建的;既有整合国有企业的,也有和民营企业合作的。
  “作为出版物印刷企业,我们更看重所收购企业的营业范围,看重其股东背景。”这是一家外资印刷企业的考虑,由于现有政策限制,很多外资企业还不得不借助并购或合资来从事出版物印刷。
  但是改造一个企业,仅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企业在并购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国有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收购价钱也许比较便宜,但后续事情无法预料。”如此多的未知数,使相当多企业谈及并购时十分谨慎。
  “一张白纸很容易画画,但一张有画的纸,擦掉再画,会很麻烦。”贤俊龙的庄小铭介绍,多年南征北战,他们已经有一套固定的投资模式,可以迅速拷贝,所以他们更习惯于以新建的方式设立工厂。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