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世界印刷中心的“得”与“失”

时间:2005-11-27 11:26:0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始自上世纪80年代的港企北迁,始自近年的大珠三角联动,加之长三角和其他地区在外单市场的左冲右突,都使业内人士确信,中国印刷业迈向世界印刷中心的脚步愈加坚定而充满了可能性。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世界印刷中心也许会与我们失之交臂;或者在短暂的拥有之后,又会“得”而复“失”。
  这并不是盛世危言,请看两个实例。
  南美经济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外资的注入、廉价劳动力的支撑、本地自然资源的无限度使用,使南美经济在短时间内快速起飞,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南美将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但是,南美所依托的脆弱的产业基础,并没有把这种辉煌持续更长的时间,抽逃的外资很快使南美变成了产业的荒漠—废弃的厂房、过时的设备和失业的员工,使南美陷入“空心化”中无法自救。
  “拉美化陷阱”在东南亚也有类似的版本。上世纪80年代,东南亚的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曾是跨国公司首选的生产基地,但如今他们已渐次退出舞台,被后来者取代。
  为什么它们由盛而衰?考量其发展历程,它们的“盛”多缘于成本优势,“衰”也是由于成本原因。当这些地区的制造成本不再“廉价”时,逐利的资本自会去寻找新的利润洼地。
  由此看来,以成本优势作为竞争利器,有其先天的缺陷,很可能会在快速发展的某个时段戛然停下脚步,甚至陷入产业萎缩或“空心化”的陷阱。
  而冷静分析,中国意欲打造的世界印刷中心,主要依凭的却依然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这不得不让人在世界印刷中心的“得”、“失”之间打上问号。
  实际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被取代的迹象已开始出现。目前东南亚的印度、新加坡,南美的巴西等地,已逐渐汇聚起相当规模的印刷能力,国际订单也开始垂青这些更有成本优势的地区。
  在中国还在为是否能明确“世界加工者”的身份而心存忧虑的时候,美国、日本、德国这些老牌的世界印刷中心却基业稳固,除了其内需市场支撑,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在研发、技术、人才、管理等综合素质上胜出几筹。
  “但在中国,具有国际技术水准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近日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十一五”规划论证会上,于永湛署长深刻分析,技术、管理等素质的严重缺失,在中国印刷企业甚至行业领先企业中普遍存在。
  看来,中国印刷业进军世界印刷中心的道路还会充满曲折。如果不能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世界印刷中心”的称号很可能会演变为“世界印刷加工中心”的无奈。
  在中国,IT企业缺“芯”,家电企业缺专利、服装企业缺“牌”,汽车企业缺自主技术……印刷企业的势力版图能否扩张到全球,恐怕首先需要业内人士好好想一想:进军世界,印刷企业还缺什么?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