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安徽:透过大赛看印刷

时间:2010-11-10 12:18:15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德明

  2010年,安徽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派代表队参加了全国两个工种五个组别的总决赛。
  作为一名组织者,让我由衷欣慰的是,透过大赛这个窗口,看到了本省印刷业的一些实情,得到了一些启示,感到这比获得名次更加可贵。归纳起来,有四个“看到”。
  一、看到了厂家认识的不同
  凡事都有认识,认识各有不同,大赛也不例外。安徽大赛的通知发出后,印刷企业的反应大相径庭。从认识类型看,大致有三种:
  1.好事支持型。认为大赛是育人才、促发展的好事,应当积极参加,大力支持。持这种态度者,国有厂和民营厂皆有之。由于高度重视,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所参赛的选手无论在工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最多的。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印务公司率先在全省报纸印刷厂中报名参赛。合肥精艺印刷有限公司对进入名次的优胜选手作出重奖承诺。芜湖可达印务公司为锻炼队伍,明知自己技能不够也报名参赛。安徽迎驾彩印虽然远在大别山区,但全省大赛的行列中也有他们的身影。只可惜,这类厂家在行业中所占比例还不高。

  2.担忧放弃型。认为大赛虽然有益,但有可能导致选手远走高飞,与其得不偿失,不如干脆放弃。持这种态度者,多数集中在民营企业。安徽有不少厂家无论设备还是技能都符合参赛条件,但却错失良机没有一展身手,根本原因即在此。在全省平版制版工比赛中,有一家印企的选手进入了前六名。但厂家担心他“跳槽”,谢绝了其选手作为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安排,组委会组队时不得不“忍痛割爱”。
  3.无关远离型。认为大赛与己无关,无需参加,甚至觉得参赛既耽误生产又耗费钱财,故对此事敬而远之。有些厂家虽被几经动员,但始终不肯作出响应,就是这种认识在起作用。
  就参加大赛而言,虽说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但志向是可以转化的,转变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宣传教育。安徽首届大赛参赛厂家数量不够理想,说明我们的宣传教育还有待深入、细致和持久。只要这项工作做扎实了,下届大赛形势必会好转。以上可谓大赛的第一点启示。
  二、看到了选手水平的差异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安徽大赛的实践验证了这句老话。我看到,同在一个工种、一类组别但不是同一单位的选手,面对同一张理论知识试卷或同一份实际操作考试方案,并且复习准备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得分却悬殊很大,几乎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以平版印刷工单张纸职工组理论知识考试为例,最高分96分,最低分仅18分。再如平版印刷工学生组实际操作考试,有的选手能够提前完成操作程序,并拿出了质量高超的样张;但有的选手竟无法完成规定动作,只操作到一半就甘愿举手放弃。
  仅就选手水平而言,安徽赛区有个特点非常凸显,那就是“高手”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单位。如单张纸印刷职工组的尖子多数是从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产生,学生组强手则系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一身。报轮印刷能人来自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印务公司、芜湖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制版工佼佼者几乎被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印务公司和新安晚报出版部的选手囊括。
  上述情况并非偶然现象,更不是空穴来风。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前身安徽新华印刷厂,早在60年前建厂之初,就注重工人的技能培养,几十年来向全省诸多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被誉为安徽印刷界的“黄埔军校”。近年来,公司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赛之前本厂就已经多次组织开展过技能比赛,评聘内部技师,发放“内部粮票”,其选手在大赛中名列全省前茅乃理所当然。由中德印刷培训中心升格后的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采用德国的“双轨制”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造就了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亦强的印刷新人。这样的学生兵在大赛中出奇制胜,自然不难理解。

  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优异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平日勤学苦练与坚持不懈,“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这可以说是大赛给予的又一启示。
  三、看到了企业管理的缺陷
  “既考核了我们的选手,又指出了我们的缺陷”,这是各参赛单位对现场考核裁判组人员的一致好评。由于安徽赛区沿用了第一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实际操作的考核方法,即派出若干个裁判小组,分别到选手所在机台执考,故裁判组就有可能发现印刷厂生产现场管理存在的缺陷。特别是裁判长中几位退休的老同志,仍然保持了五六十年代那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发现问题,立即指出,不留情面。对这种批评,虽然有的单位领导当时感到面子有些挂不住,但事后则觉得“生姜还是老的辣”,所指缺陷符合实际,如雪中送炭。
  包括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参赛单位都曾被指出了缺陷,各厂概括起来,管理上的主要缺陷有六种:①工艺意识较淡薄;②生产过程未完全按规程操作;③物品摆放有混乱现象;④设备保养不够精良;⑤着装不严,甚至在机台旁赤膊光背;⑥存在安全事故隐患。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