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刨根究底“集约化”

时间:2011-07-16 12:25:3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前几日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末,国内独立的啤酒公司约200家,和鼎盛时期的800家相距甚远。而在未来5~10年,这个数字将减少到50家以内,几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将达到85%以上。
  啤酒业的竞争寡头化竟如此血腥,让人不得不慑服产业集约化的威力。由此不禁联想到印刷业,“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不也是我们行业常讲常新的目标么?在完全竞争、高度离散型的印刷行业,这个相对空泛的描述应该如何落地?
  为此,下功夫找来日本、德国的印刷业数据做一番考究。既然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别找了上升期(德国,2001~2008年,销售收入增长10.3%)和衰落期(日本,1995~2005年,销售收入降低14.7%)的两组数字,主要聚焦出版及商业印刷企业。这一考究不打紧,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推论。
  其一,长期而言,确实存在集约化趋势。市场上升期的德国,企业家数由13467家减至10710家,减少20%;市场衰落期的日本,企业家数由30388家减至25066家,减少18%。集约经营,大势所趋。
  其二,大中小企业并存,是印刷业的常态结构。如果按国际惯例,“10人以下为小企业、10~50人为中型企业、50人以上为大企业”来划分,德日的小企业都在7成比例,大型企业在5%左右,而人数超过千人的超大企业,凤毛麟角。
  其三,产业结构变化即大中小企业间的比例变化,确有以大代小之势,但进程长期而缓慢。德国7年,50人以上企业数占比由6.0%升至6.5%;日本10年,相应数字由3.8%升至4.3%。0.5%的相同升幅,说明在印刷业“大中小企业并存”不仅是常态结构,也是相对稳态结构。
  其四,产业结构变化的主流方式,是“鱼吃鱼”,而非“鱼吃虾”。大企业只有并购大企业,起码中型企业,才有继续变大的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才更合适,这是大企业的发展逻辑。而在德日,成千上万家小企业的沉浮死生(德国7年,10人以下小企业减少1919家;日本10年,减少4195家),更多是被市场认可或淘汰。
  其五,印刷业中的大企业,很少以单体规模巨大来求生存。其有机组织结构,或是多地设点、互为呼应;或是复制模式、连锁经营;或是延伸功能、提升价值;或是链式竞争、多元发展。而数量居众的中小企业,则以专、精、特、新培养差异化竞争能力,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其六,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集约是做减法,而集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加法。新技术、新生意模式的不断创新,网络化经营的日益普及,都使印刷企业可以在你死我活的竞争模式之外,发展出新的业务联系。大企业通过拓展关联效应、辐射功能,小企业通过细化专业分工、配套服务,共享区域联动、整合产品链和价值链后的整体效益。
  观照德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的实现路径,对我们而言应该更为清晰和理性了。还是想再次强调:集约有度,集成无限。新世纪新营商环境之下,集成也应该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走向。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