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谈数字印刷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时间:2013-05-22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作者:蒲嘉陵

  业界对技术印刷发展路线图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总论,叫“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进入0和1”。从技术角度看,“铅与火”属于模拟技术时代,“光与电”属于模拟和数字并存的时代投资采购,“0和1”属于数字时代。数字印刷是印刷产业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正在开拓印刷的一片蓝海,挑战和机遇并存。海德堡

  具有3种优势人民币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号直接控制呈色剂在承印物上附着的位置和强度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形成最终可视影像的一种印刷方法,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无版、100%信息可变的印刷方法。 喷墨

  数字印刷具有无版、无压和非接触的优势。无版即无需制版,也没有相应设备、耗材以及其他成本的投入;无压企业,是指数字印刷可以在不同材质、机械强度(喷墨)的介质上成像且低噪声;非接触是指喷墨和承印物之间处于不接触的状态,依据成像方式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毫米~10毫米,这就使数字印刷(特别是基于喷墨成像的数字印刷系统)可以在不同厚度的平面介质甚至曲面介质上成像,可以在不同幅面的介质上成像。特种印刷

  上述优势决定数字印刷技术具有可变信息、个性化生产能力陕西北人,特别适合于构建按需印刷生产和服务系统。由于数字印刷没有制版及相关成本的投入,最终印品无需分担相关成本,因此数字印刷在短版尤其在极短版市场具有价格优势。UV印刷

  基于数字和网络平台重组

  数字印刷需要一个完整的适合于数字印刷的系统解决方案,即需要数字印刷机,也需要配套的数字环境、资源乐凯二胶,同时还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运行模式。当然,无可置疑的是,数字印刷机是数字印刷的核心。收纸

  作为一种新兴的印刷生产方式,印刷在数字印刷整个价值链中仅创造了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如1/6折页,而其他的价值是由数字环境、数字资源整合、网络传输、印前设计和处理、按需印后、发货网络和渠道、业务网点构建赋得以实现。因此,这样一种基于数字和网络平台的“先销售后生产”的方式,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业务网络和运行管理模式。CTF

  例如,ABCDE是用网络联系的5个门店,它们是一个虚拟的整体光盘印刷,分布在商业、经济、娱乐发达的地区。每一个门店可以覆盖一定区域,保证最终产品可以在接受订单后的24小时内送达客户手中;不同的门店则可以覆盖一个城市、地域甚至跨国界覆盖,就像目前流行的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那样。消费者可以在A店订货同时在A店取货或由A店送达;也可以在B店订货在C店交货或由C店送达;也可以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区订货,在指定的门店交货或由指定门店送达。PS版

  技术成熟知识产权

  数字印刷的技术已非常成熟,目前使用最广的是静电照相技术和喷墨成像技术。以喷墨成像技术为例认证,其幅面跨越很大,从几毫米到数米甚至超过10米都能应用,印刷速度可达每小时1000平方米(宽幅系统)或每分钟超过2000个A4页(窄幅系统),在宽幅印刷领域喷绘系统已经将丝网印刷和胶印彻底从市场中赶了出去。静电照相系统的分辨力已经可以超过1000dpi且每一个像素可以呈现多个灰度级,喷墨系统的分辨力甚至可以超过2400dpi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两者在印刷综合质量上都可以达到胶印质量水平,“因为是数字印刷所以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历史。数字印刷可应用各种油墨及普通纸质,采用紫外油墨的喷墨数字印刷系统可以在除了水和空气之外的所有介质上喷,如玻璃、金属、陶瓷、食品、塑料、纸张等。打样

  数字印刷的市场应用很广,包括大幅面彩色印刷、展示和广告承印材料,数字彩色打样,个性化市场营销印刷品,可变数据印刷和数据打印服务,数字冲印,内部文印和个性化出版物印刷EFI,个性化标签和电子监管码印刷等。印刷教育

  产值以高两位数增长光盘印刷

  非常遗憾的是,在数字印刷的市场增长方面目前没有系统统计数据,但一些零星的数据依然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数字印刷增长情况有一个定量的把握。根据赢船公司发布的数据,2005年~2010年全球印刷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而数字印刷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2.4%;中国同期印刷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乳品包装,其中数字印刷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6%。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

  再来看科印传媒对国内主流数字印刷机品牌供应商的抽样调查结果,2006年6月到2007年5月的一年间,我国新装增喷墨设备5480台,占总装机量的18.9%;新装黑白色粉设备1591台,占总装机量的86.5%;新装彩色色粉设备489台乐凯二胶,占总装机量的52.1%。从这些数据推测同年间数字印刷装机量的年增长率,至少应该处在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水平。大族冠华


蒲嘉陵专栏

总访问量:69096 更新时间:2017-10-24 10:02:59

简介:工学博士,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印刷标准化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复印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ICIS)秘书长。1983~1989年赴(日本)千叶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留学,1990年回国创建信息记录材料研究室。2007年获“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2008年入选北京高校“高层次人才”。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