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传统印企采购数字印刷设备或会成为一种趋势

时间:2015-02-26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2014年国内数字印刷设备的销售整体谈不上火爆华光精工,因为,门店类数字印企面对眼下的B2C市场设备的产能显得过剩,门点转让、收缩的情况屡见不鲜。当然,创意设计能力强的单位业务相对饱满,但那毕竟屈指可数。有点出彩的是规模化书刊印刷企业添购连续纸大型数字印刷设备的热情依然显得高涨报纸印刷,有已经完成装机的,也有四方学习准备启动购机的,关键在于对未来按需印刷市场的判断与出版社的支撑力度。奥西

  中国的数字印刷从门店类企业起步,一是原本的复写誊印社采购配置上电脑、复印机,完成升级换代评奖,之后进一步扩展成现在市面上大量矗立的图文店。有家欧洲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指出,2014年中国这类门店的数量有11.5万家,年打印、文印、扫描的总张数为2640万张,销售额160万欧元。因为这类企业的规模不大,投资也不多区域报道,面对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店铺租赁费用提高,日子过得渐趋逼屈。另一类是专司为设计院打印图纸的商铺,在建筑项目层出不穷的时候,他们的业务铺天盖地整合,与以往相比,这几年自然属于小年。既然业务量没有大的提升,添置新设备也就待到市场回暖时再作考虑,何况数字印刷设备的升级换代本来就很快。商业印刷

  认定2015年数字印刷设备将会更多地进入传统印刷企业,开拓这些单位的市场应该成为设备供应商的首选扫描,其理由如下:数字出版

  其一,理念上的转变。设备是完成客户订单的手段,对客户来说,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价格、周期,至于采用何种生产方式是企业内部的事。既如此网印,兼具传统与数字印刷两种生产手段,根据客户需求自主调节生产方式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上海有家从单纯数字印刷通过购置四开四色胶印机从而兼具两种生产手段的企业,在承印手段的选择上确定的标准是:交货周期大于24小时、印刷量大于500份的产品上胶印机,反之,由数字印刷设备完成。乐凯二胶

  其二科印精品调研,产品质量的提升。经过持续改进,数字印刷设备的产品质量已经被市场广泛接受,这既有设备供应商对设备进行持续改进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出版商在了解了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后,摆脱了采用数字印刷打样一味用传统胶印标准衡量过于苛求的因素。立体印刷

  其三绿色印刷,短版印刷业务的日益增多。日渐增加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市场印刷物的订单量走向小型化,大订单减少使得生产成本上升,这促使印刷企业必须得考虑降本,除了走合版印刷道路外太阳化学,添置数字印刷机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海德堡

  其四,出版社领导思想的转变。促使出版物印刷更多地从以往的批量预造到采用数字印刷设备分批付印、多次投放,关键在于出版社领导的思考与决策。如果出版社领导把资金占用成本、降低库存报废风险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就能接受单位成本相对较高的数字印刷方式,实现按需出版。反之色序,仅是就印刷工价做简单比较,在数字印刷还缺乏性价比的情况下,期待扩大数字印刷的量还是有困难的。好在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先发效应已经为更多的出版社树立了榜样,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出版集团领导开始接受这一思考问题的方式。机构/组织

  其五、采购价格的相对低廉。相比于购买传统四色以上的胶印设备,购买入门级的数字印刷设备其费用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现状及趋势,企业易于接受,愿意付诸尝试。当纳利

  有鉴于此,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2015年的工作目标应该更多的放在以传统胶印为主的企业,让这些工厂成为具备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运用两条腿走路的巨人。化妆品包装


潘晓东专栏

总访问量:288272 更新时间:2019-07-13 09:05:46

单位: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职务:资深顾问
简介:1968年进入上海印刷物资供应站(后更名为上海出版印刷物资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会副主席、宣传教育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3年任上海出版印刷物资公司党委副书记;1987年任上海出版印刷物资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1994年任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1996年起任上海中华印刷厂厂长,改制后任总经理、党委书记。2002年潘晓东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通过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考核,获“国有公司董事”任职资格。2009年潘晓东同志退休后应聘担任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现为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文化人才认证顾问、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副会长、《印刷经理人》、《中国印刷》杂志和《中国印刷年鉴》编委。
潘晓东同志2001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上海市心系职工好领导”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称号。2006年荣获“上海市出版人奖”,同年,他还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