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助力印刷业从大到强

时间:2010-09-16 07:43:39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振明
  748工程和我国印刷技术的技术革新。197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度出现图书(包括教科书)奇缺的“书荒”。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强调,要“加强出版事业,尽快改变目前书刊品种少,出版周期长,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书刊印刷的技术装备和器材,要纳入国家计划生产供应的渠道,进一步加强与改进生产供应的管理工作。对排版、印刷、装订的装备和器材,要努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逐步把我国印刷技术从手工排版、铅字印刷的落后状况,转移到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1982年,我国印刷技术装备“六五”(后三年)、“七五”发展规划,把印刷技术改造的方向高度提炼和概括为“照相排字(1985年修订”七五“规划时改为”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包括无线胶订、骑马订、精装)联动”十六字方向。早在1974年8月,国家计委就批准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并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其中,北大王选教授决定采取数字存储方式,直接研制国外尚未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下达给北京大学,北大为此成立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该系统主体工程1979年7月研制成功,并排出《伍豪之剑》样书,这是我国在告别铅字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1987年5月,华光Ⅲ型机在《经济日报》印出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次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成为世界首家全面采用激光照排的报纸印刷厂。1989年,华光Ⅳ型机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所有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国产系统,“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技术革命席卷整个印刷业。同期,又掀起三次技术革新:1991年,开始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我国报纸质量和发行量大幅提高;1992年,开始告别传统电子分色机,逐步采用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4年,开始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新闻采编告别纸和笔。

  融入世界,走向世界。2001年,《印刷业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明确由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印刷行业实行统一监管,结束印刷业延续50多年分散管理的历史;印刷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体发展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印刷业开始融入世界,成为世界印刷之林中重要一员,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3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印刷中心,印刷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印刷业由上世纪70年代末“三来一补”到逐步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强,并跻身世界印刷大国之林。

  印刷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圆梦之旅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企业,特别是国有印刷企业不注重内部挖潜改造,过度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占地盘,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绿色印刷理念逐步深入的形势下,国有印刷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等问题仍十分严重。为此,要转变长期形成的粗放经营的思想,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内部管理而言,实施精细化管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之举。强化内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务实的态度,立足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企业从劳务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移,推进企业持续协凋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现代管理意识,推进精细化管理,其核心在精细二字,即精心安排,精心决策,精明管理,精打细算,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做到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一是转变作风,严谨务实。要建立一种制度,用制度去改变不良习惯;树立严谨务实的精神,让每一个职能管理的触角都延伸到终端去指导和服务,对制度严格执行,对违规严格处罚,对每一个环节都不留情面地抓落实,做到严谨细致,持之以恒。二是精明管理严于细节。要研究和关注细节,深入、执着地追求细节的完美。经营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不到位或出问题,都可能成为木桶中的短板,都可能制约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节构成的,正是在这些千千万万的细节中,蕴藏着企业的形象、服务水准、经营效率和效益,放过了这些细节,就可能放弃了一切。三是高质量的协作。精细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相互链接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永不停歇的流程和相互关联的链条运行工程,缺乏协作精神,精细管理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产业发展的运行环境而言,产业集群是印刷业产业区域、产业经济带聚集效能充分发挥爆发力的有效平台。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消除一定区域内因地区分割而产生的诸如区域壁垒、市场封锁、力量分散以及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将产业相关链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产业密集度,产生出一定的产业互联、共生以及辐射能力,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优势集中体现、市场要素顺畅流动。我国印刷业基地建设大的布局主要是着力建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3个印刷产业带,振兴东北印刷产业,促进中西部印刷产业的开发与崛起,并由此带动一大批印刷产业园的兴建。这种总的布局,可以把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端产业集中到一个地区,增强彼此交流合作,形成更有力和更为开放的创意力量和活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整合资源,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开放的信息平台,使印刷创意产业园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加强规划性,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利于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