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龙港,一座城市的记忆

时间:2011-04-11来源:个人博客作者:陈文苞

  来龙港已经26年了CTP,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接近不惑之龄,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岁月像一条河,不觉间,我已经越过了而立之年。如果时光可以裁剪,那么这三十年的岁月大致可以裁为三截上海宏景,一截为农村的童年生活,一截为求学生活,还有一截为城市生活。
  我于1974年出生在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的一个乡村。前十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温州的江南(鳌江以南)平原农村。底层农民生活非常穷苦,但从那时起数码印刷机,这些农民就已经是“躁动的婴儿”,向往着改变生存的环境。
  当时父亲被村里誉为“能人”。他是家中长子,小学毕业后,家里没有能力供他继续读书,就辍学在家。在我4岁的时候(1977年)人民币,父亲与一班朋友打算集资在村里办一家炮竹厂,父亲由于口才好,头脑灵活,善于经营,为人诚实供墨,被推选为采购员。
  那时“文革”刚结束,中央政策有所改变,可农民对办厂这样的大事还不敢问津。而父亲的一班朋友,怀着朴素的致富愿望,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进去。在我印象中RIP,父亲在入股前与奶奶、两个叔叔商量了整整一夜。
  工厂办起来了,父亲担任采购任务,在人们的眼里这是一项“肥差”,因为可以经常到外地出差,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当时尚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故障分析与排除,市场对商品需求旺盛,所以工厂产品销售不愁门路,工厂效益很好,人心也很齐。当年工厂就有“分红”,几年下来印刷教育,父亲与一班创业伙伴富了起来,村民们羡慕不已。覆膜
  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与他的创业伙伴们被人称做“万元户”,是江南农村中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我是家中的长子,我是幸运的全印展,因为父亲的创业成功,使我没有与同龄人一样吃那么多苦。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农民的儿子有一天会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这一切是在一天内改变的。
  
  我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机构/组织,有一天父亲说要到钱库镇里去开会,我吵着要跟去,父亲也没有反对,就带我出去。
  钱库镇当时已经很繁荣,商铺林立排版,人来人往,是浙闽有名的综合性市场中心,新中国第一家钱庄就出现在这里。父亲把我带到钱库的天主教堂,到那里后,我乐了印刷检测,原来许多父亲的朋友们也在这里,他们与父亲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不忘摸摸我的脸。教堂里面空间很大,参加会议的人很多,大约200多人。一会儿可变数据印刷,主席台上一人宣布会议开始,随后一位干部模样人就滔滔不绝地做报告。我当时觉得很好奇,听旁边的人议论,才知道作报告的人叫“定模”,官挺大。我座在父亲的膝盖上凸印,对“定模”的报告似懂非懂,这个报告好像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到一个叫“龙港”的地方买地基,盖房子。他讲了很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对房子的结构有规定胶印机,只能是四层楼以下,房子前面不能有阳台等等。特种印刷
  终于等到“定模”讲话结束,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领到一张表格,内容好像是与购买地基有关。我看到父亲与他的朋友三五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要不要买地基的事情。最后机构/组织,父亲与他朋友把表格纷纷交上去。我当时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龙港”。
  长大后,我才知道,我参加的这个会议是多么有历史意义,因为从那天开始,像父亲这样的一群富裕起来的农民模切烫印压痕,投身于建造一座城市的伟大工程中,这座城市就是我现在生活、工作的地方——龙港镇。而那个“定模”,就是龙港这座农民城的缔造者陈定模。
  当然,那时他们还不明白,买一间房子与一座城市有什么关联显影,对父亲这一辈人而言,有钱了,买房子过上好日子是最正常不过了。
  那一天回家后,我看见父亲与奶奶商量买房子的事情,父亲与奶奶没有讲龙港企业,只讲“方岩下”,当时村子里没有人知道,我家会到“方岩下”盖房子。
  现在想起来,父亲没有对同村人讲买房子的事情是有道理的。一是父亲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干任何事情不喜欢张扬;二是当时在农村只需花500元其他包装,就可以在自己的地基上盖一间像样的房子。到方岩下盖房子,会被村里人笑话的。那里距离我所在的柘园村很远,乘船近两个小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同(我们讲蛮话、方岩下讲温州话)流程,人们自然难以理解。印前设备
  大概过了一个月,从父亲与奶奶的谈话中知道,父亲已经在龙港这个地方买了一间地基。很快,亲戚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议论、感慨:父亲这样的聪明人也会做傻事。
  
  父亲选择的是方岩下码头边一块地基。他和奶奶经常到龙港去监工全印展,我也跟他们去过几次,那时只有“埠头”(轮船停靠地)稍微热闹,周围有许多空地,路边有茅坑,散发着臭气区域报道,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到方岩渡口看鳌江上来往的轮船,或者溜到对岸的平阳县鳌江镇去玩。
  一间四层楼的房子终于盖起来了。新家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龙港镇沿河南路。这里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服装市场,妈妈和姑姑就在新家开布店,生意还不错。当时我想不通的是,既然家搬到龙港人民币,可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到龙港读书。他坚决让我在老家念小学读书,所以我只能在暑假和寒假到龙港去玩。
  当时龙港城区建设真是如火如荼,到处都能听到工地上传来的轰鸣声,而我突然萌发出一个想法,这里人这么多可以卖冰棒啊!夏天这么炎热《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生意肯定很好。我把想法向妈妈一说,却遭到坚决反对。妈妈说一个小孩顶着烈日卖冰棒,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还有龙港人来自四面八方,什么人都有,万一被坏人拐走华光精工,或者走迷路了,人生地不熟的,那就更难办了。所以妈妈说,宁可给我钱花,也不许我去卖冰棒。打样
  我很不服气打样,就悄悄地向亲戚“借”了20元,到龙港冰棒厂“进货”,四十根雪糕,5角一根,卖出是1元。我背着一个桶沿着龙翔路一直走到下埠包装印刷,一路吆喝。旁边工地上的工人纷纷出来把我叫住买冰棒,结果还没有到下埠,我的冰棒就卖光了,一算下来,除掉成本商业轮转在中国,我整整赚了10元。我很兴奋,12岁的少年,第一次赚这么多钱,别提多兴奋了。我又用30元去进货,又卖掉印刷教育,一天下来我被烈日晒得红黑红黑的,可是兜里揣着50元,除掉借来的20元,我一天净赚30元。
  回家后,父母看着我晒黑的脸设备维护与保养,就问我干什么去了,我不敢告诉家人,就说出去玩,心里却是偷着乐。此后几天,我继续卖冰棒科印精品调研,一周下来居然赚了300元左右。但是小孩子心里总是藏不住秘密,我把秘密告诉了姐姐,谁知道她却告诉了妈妈,结果我被妈妈叫过去训了一顿,上交了200元UV印刷,自己留了100元。
  暑假结束后,我回老家读书了,但是龙港的暑假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这里一切是那么新鲜,这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让我无限怀念书刊印刷,这里一夜之间竖立起的幢幢高楼大厦,让我感到无限的新奇。尽管那时我还是一名懵懂的少年,但是与老家安静的生活相比,我更愿意到这片热土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虽然想到龙港来读书、生活印刷包装城,可是父亲就是不肯。我在老家读完了小学、中学,只有在寒暑假,我才可以来到这里体验一种激情的生活,感受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CTP在中国

陈文苞专栏

总访问量:56516 更新时间:2013-01-10 09:40:04

经济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曾经在报社工作,搞过新闻,后辞职下海,现在新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会秘书。性格平和内向,喜欢读书写作。出版《温州试验》(合著)一书,在各级报刊发表800多篇。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