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读完电子书

时间:2012-10-05来源:科印传媒《数码印刷》作者:那福忠
  一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爱色丽,新年许了个愿,一定要尽快看完一本电子书。新年过了几个月,才好不容易看完她的第一本电子书,自己写文章说新年愿望破功,承认自己的疏忽报纸印刷,但不是懒惰,她家里满书架的书,是爱读书的人,但为什么忽略了电子书呢?因电子书不是实体,不存在于周遭视野字库,不会提醒继续读完已经读了一部分的电子书,眼睛看不见,没有逼迫性,心也就自然松懈了。
  约翰艾拜尔是科技杂志Wired的主笔,自称被电子书迷住色序,从iPad上市第一天买一台回来之后,就再没买过印刷版的刊物,几年下来,对他来说电子书可以完全取代纸本书,但电子书对一般读者大众呢?他写了一篇文章让大家等等裁员,因为电子书至今还不能算完整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融合。读书是心灵活动,需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但电子书还不能。他举了5个例子,电子书如何与我们生活隔阂。
  第一就是前面那位女记者的经验。实体书读了一半、夹上书签印前工艺,放在桌子上、放在床头,随时提醒还有没读完的书,电子书的提示自然没有这么明确,有事一忙,很容易就忘记了。
  第二是不能把全部的电子书集中PS版,放在一个书架上。纸本书无论从哪家书店买来,都可以分门别类摆到同一个书架上,但电子书却要放到不同的专属书架上,至少苹果iOS不开放给别家书店,让所有的电子书共享一个书架。纸本书本来不是问题企业,电子书却带来一串的麻烦,先浏览所有的书架,从一个书架中点选一本书,然后启动必要的APP,才能把书翻开阅读。组合印刷
  第三是不能在书页上做笔记。认真的读者秋山国际,有在页面边缘的空白写字加注的习惯,记录重点、与作者不同的想法、临时激发的思考。电子书可以在文字画线,但不足以表达读者的“加值”,虽然可以另用新页做笔记,但与在书页边缘写几行小字、在文字行间圈点纸箱纸盒,意义完全不同。纸本书的页面留给读者写字的空白虽然不大,电子书却完全没有。
  第四是电子书的流通限制。电子书是一串数据信号,原本有仅用一次的含意,用过即可处理、甚至丢弃,但售价却不是这么订的。电子书不需生产雅昌,售价却仅略低于印刷版的新书,甚至高于大卖场打折的新书。这么贵的价格,不能与人分享,不能捐赠,不能出售上光,又不忍丢弃。
  第五是电子书不足以展现文化气质。纸本书的陈列,代表用书人的文化素养,或许有一点虚荣,却是家中的宝贵摆设。更有人把书看成是武器的外衣,是破冰的利器德鲁巴,是出手的王牌,是无声的语言。但躺在灰暗阅读器里的电子书,没有人看得到,不能替书的拥有者说话。
  这5个例子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与生活的融合不容漠视。这位主编讲高保真印刷,没有一个新的媒体,能真的消灭受其冲击的旧媒体,无线电广播在网络、电视、电影之前就存在,我们今天还在收听,所以宣判纸本书的死刑惠普,是不智之举。网印
  回头看我自己的iPad,数一数居然有6个书架,iBooks、Kindle、书仆、彭博新闻、加上两种杂志,我下载的书不多,但到底有多少本印刷检测,还得把6个书架一一打开查看。查看之下,发觉还有3本书下载之后没读完,一晃几个月就不知不觉淡忘了,但这几个月里却陆续读完了好几本纸本书,反倒是约翰艾拜尔的文章提醒了我。
  这3本书是《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火烧红莲寺》色序,都是很对胃口的休闲读物,如果是纸本,老早就读完了。

那福忠专栏

总访问量:80180 更新时间:2018-08-31 19:57:16

主要经历:出生于中国东北,随父母赴台湾,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学习信息技术,任职美国化学文摘服务中心十余年,担任化学数据处理与全球早期电脑排版技术工作;其间返台任行政院主计处电子数据处理中心顾问一年;受聘台湾联合报,主持电脑报纸编排计划,完成全球首创中文报纸电脑编排系统,淘汰铅字使用,运作模式逐渐普及报纸等刊物,获台湾经济部“杰出信息人才”奖;后于联合报继续钻研电子出版技术,新闻稿件、广告远程传版、管理信息,使联合报出版作业进入完全自动化。服务联合报其间,提供业界出版技术与市场趋势,分析出版由印刷转向网络发展趋势,撰文演讲协助业界转型。同期,任台湾交通大学资讯工程系兼任副教授十余年,连续五年获聘为全球最大新闻网站竞赛EPpy Awards评审委员,五次协助北大方正主办高水平电子出版研讨会。服务联合报二十五年后,2005年退休,仍继续撰写文稿,刊载于两岸数字出版专业网站与期刊,提供业界前瞻性数字出版信息。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