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印刷机械标准化 (1)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由标准化协会负责行业管理工作。1982年印刷机械标准化协会推出第一个胶印机标准。同年,成立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标准化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 1992年,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此后不断完善印刷机械专业标准体系,进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力推动标准的实施。如今委员会下设6个分委员会。 (2)主要工作进展 1982~1992年,我国先后制定44项印刷机械标准,初步奠定了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推动了印刷机械产业的发展。 1992~1999年,印刷机械标委会不断完善印刷机械专业标准体系,提出了印刷机械专业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划。 1999~2002年,印刷机械标委会建立了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配合质量监督部门制定27项产品质量的分等规定标准,先后制、修订行业标准20多项。 2003年12月~2009年,已完成34项标准的制、修订。不但建立起印刷机械设备的基础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建立起我国印刷机械行业第一项国家安全标准——切纸机设计及结构安全规则。现已申报的20多项标准中,还包括了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和出口商检标准体系。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包括3项安全标准和1项基础标准,还包括新建立的分标委会立项的行业标准若干。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截至2009年,国内大多数印刷机械企业不但通过ISO 9000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而且做到认真执行体系文件的要求,使我国印刷机械制造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升优。大多数出口企业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还取得了CE安全认证的资格,促进了我国印刷机械设备出口的增长。 交流 陆港交流:解放初期,通过个别机构实现交往;如今,多方面、深层次双向交流,融为一体,香港印企70%以上的生产能力转移内地 两岸交流:1985年实现交往破冰性的会面;如今,台资企业西进内地,共同推动印业进步 国际交流:1951年开始派遣留学生,进入21世纪,与世界各国展开多方面交流,国际地位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印刷业对外交流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走过辉煌的60年,主要体现在两岸四地交流和国际交流两个方面。 1.两岸四地交流 中国印刷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岸四地(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业界同仁的交流、合作与融合。 (1)陆港一家 内地与香港的印刷业交流是两岸四地中时间上最早的,而且也是最为频繁、领域最为广泛的。 建国初期,国内印刷业通过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与香港印刷业密切联系,互通有无。随后,同海德堡、曼罗兰、高宝等世界著名印刷设备制造商在港代理机构建立联系。香港同行为内地印刷界传授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 随着1988年中华商务在深圳建厂,到20世纪90年代,已有约三分之一的香港印刷企业全部或部分迁移内地或在内地投资建厂。在此期间,先后有几十批内地印刷工作者赴港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学习。 香港回归之后,继续加强内地与香港印刷企业、印刷设备器材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合作,香港印企对内地的投资持续扩大,投资珠三角,甚至更远的省份如福建、湖南等,目前香港印企已有70%以上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内地。 (2)与台湾省的交往 1985年,在香港举行第三届世界印刷大会期间,中国印刷代表团与台湾代表团及香港印刷界共聚一堂,这是两岸印刷界隔绝近40年后的首次会面。 1988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台湾大祥公司成为首家到内地参展的台湾企业。1990年后,每年至少有几批规模达上百人次的台湾印刷及相关业界组团到内地参观访问,合作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1993年,中国内地印刷代表团首次访台,实现海峡两岸印刷界双向交流。 如今,内地和台湾印刷界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到展会、培训、投资等各个方面。 (3)两岸四地共聚首 两岸四地的交流重要体现在两点:一是1992年开始共同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港、澳、台印刷界同胞募集捐款超过千万元,捐献重要史料,为建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博物馆打下基础。 二是“海峡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的定期举行。该活动始于2002年,每年一次,到2009年已举行7次,为实现两岸四地印刷业资源整合,发挥优势,共同发展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2.国际交往 (1)1949~1977年,对外交流的起步阶段 解放初期,我国印刷技术处于落后的状态,从1951年起,出版系统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印刷技术和发行专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王昌厚是最早外派苏联留学的印刷学子。到1956年,我国派往苏联学习出版业务的留学生共有13人。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曾多次接纳朝鲜、越南、蒙古的印刷实习生, 帮助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建立印刷厂, 并多次与日本、西欧、东欧和美国的同业互访考察,交流技术。1977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德鲁巴展览会。 (2)1978~1983年,对外交流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印刷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涉及出版、包装、报纸、外贸等领域,印刷机械、器材、油墨、造纸等相关行业,印刷科研、教育、印刷技术协会等专门机构也派出代表团到印刷工业发达国家参观、考察、实习、洽谈贸易。一些外国印刷厂商和科技人员也来华举办展览、学术交流、洽谈贸易等。 (3)1984~1989年,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仅派代表团考察、参观国外各种展会,在国内举办国际性印刷展览会和交流也提上日程。 1984年10月30日~11月8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印刷展览会,并于1988年被国际博览会联盟正式批准为其盟员。1985年6月,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印刷大会。 随着印刷业发展,中国印刷业代表纷纷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印刷技术交流活动,并逐步在活动中取得发言权。同时,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增多。国内科研机构多次派技术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先进技术。 (4)1990~1999年,对外交流稳固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印刷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国内各种印刷代表团出国考察,参与学术交流更加频繁。许多印刷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展会及在国内举办国际展览,使我国印刷业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越来越多国家的印刷器材制造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印刷机械、器材展览会。 (5)2000年以后,对外交流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印刷业对外交流更加广泛。中国印刷设备制造商、印刷企业更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中。中国的新设备、新材料走出国门,中国举办的各种印刷展览会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各国的积极参与。2001年5月21~25日,由我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成为世界印刷大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