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60年印迹

时间:2010-04-10 13:17:15来源:《2010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
  书刊印刷
  出版物种类:1965年图书约2.4万种,期刊790种;2009年图书27.6万种,期刊9549种
  出版物印量:1949年50万令到2009年2649.26亿印张
  技术发展:从铅字排版、铅印及手工装订到激光照排、彩色胶印、装订机械化
  (1)行业规模逐渐壮大
  书刊印刷是印刷行业的重要分支,从一定程度上讲,书刊印刷的进步代表着整个印刷行业的进步。建国60年来,书刊印刷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49年,全年书刊印刷年产量仅为50万令,1958年达到700万令,比1949年增长约14倍。1965年,全国书、报、刊印刷厂76家,从业人员3.6万人。排字30.7亿字,书刊印刷472万令,多色印刷444万色令,装订507万令。印制各类书2万种21亿册,课本4481种8.6亿册,杂志790种4.4亿册。1966~1978年,全国书刊印刷厂的排字量为35亿字,12年间增加15%;印刷量为1063万令,12年间增加124%,多色印刷为954万色令,12年间仅增加114%;装订为1060万令,12年间增加109%。1982年全国书刊印刷厂完成书刊出版任务268亿印张,平均每年递增7.4%。1994年,书刊印刷厂约4500家,印刷量约为580万令,彩色胶印约6300万色令。1998年,1185家两级定点企业排字量达187.9亿字,书刊印刷量6157万令,多色胶印11043万色令,装订4618万令。

  截至2009年4月30日,在全国101857家各类印刷企业中,从事出版物印刷的企业有6551家,从事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业务的企业有3033家。
  (2)书刊印刷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
  解放初期,书刊印刷企业的生产工艺仍然沿用着落后的铅字排版、铅印及手工装订,生产力低下,工序繁杂,出书周期相当长。1951年,12家国营印刷厂拥有铅印机128台(对开机2台折1台计算),占全国铅印机的17%。1973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订了《1974~1975年印刷技术改造计划》,提出试制新的印刷机械、材料28项。28项产品中高速印报轮转机、B-B式胶印机、无线热熔胶装订联动机、精装书籍联动线等按期完成。1980年,全国采用胶印的图书有285种,期刊有66种,共计1.5亿册,约43.6万令。在全国书刊印刷中,胶印已经占到2.2%。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将书刊印刷的技术装备和器材纳入国家计划生产供应渠道,并拨款2亿元以点带面推动印刷技术改造。1980年前,全国只有电分机40台,而1980~1985年就引进了220台,1985年书刊印刷系统拥有各种电分机65台,单色、双色以上对开全张胶印机1183台,其中,四色到六色胶印机62台,到1991年全国已有电分机近400台,实现激光照排的目标。
  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共投资10几亿元,有近100家印刷厂和设备器材厂被列入技术改造计划。期间,技术引进12项(印刷设备10项、造纸技术2项),新产品开发共166个。由于工艺的改善,到1990年书刊出版周期已由1980年的平均300天缩短到了平均135天,期刊准刊率由原来的93%提高到了96%。据当时180个书刊骨干印刷企业的统计,年排版已由90亿字提高到了126亿字,印刷能力达到3070万令。

  1995年,全国1000多家国家和省级书刊印刷定点厂拥有的照排设备由1991年的260套增长到939套;单张纸双面单色胶印机由325台增长到630台;彩印系列的单张纸单色和双色印刷机由2268台增长到3630台;四色以上的多色印刷机由366台增长到664台;八色胶印轮转机从无到有,1995年底已近30台;平订、胶订装订联动机由129台增长到205台;骑马订书机由1991年的433台,1994年增长到992台。
  截至1997年底,全国书刊印刷两级定点企业1214家,有电子分色机300多台,激光照排系统1100台,卷筒纸、全开及对开胶印机960台左右,各种幅面凸版印刷机3000台,骑马订联动机1100条,无线胶订联动线250条,排版字总量201亿字,其中,激光照排达到160亿字(占总量的78%)。书刊印刷完成了淘汰铅排、铅印,普及照排、电分,胶印,装订联动的目标。
  目前书刊印刷企业的印前正在全面普及彩色桌面系统,可满足高档、精美、彩色制版的要求。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在逐步采用CTP、数码打样技术,实现印前数字化;多色单张纸胶印机已在书刊厂普及;印后加工向高自动化无线胶订联动线、骑马订联动线和精装联动线转变。最新数据显示,书刊印刷企业拥有CTP系统1241套,占总量61%(截至2009年9月);商轮97台(截至008年12月);胶订联动线576条(截至2008年3月)。
  (3)书刊印刷行业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60年来,书刊印刷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50年,中国第一批国营印刷企业(共12家)成立。1965年,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800家,职工17万人。其中书刊印刷厂76家,职工3.6万人,隶属各部委书刊印刷厂19家。1966~1976年文革时期,在全国印制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下,书刊印刷的产值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是畸形发展。1967~1968年,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制订出版毛泽东选集4亿册,毛主席语录3.6亿册,毛主席画像5亿对开张的计划。国家对北京市印刷及相关工业投资从1967年的275万元,猛增到1040万元,印刷机械的生产在1.2万吨基础上又增加了7000吨。1989年12月,为规范书刊出版市场,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强书报刊印刷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实行书刊印刷定点制度。1990年审批了364家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1997年底,全国书刊印刷两级定点企业已达1214家。到2003年底,全国出版物印刷企业9950家,其中国家定点企业285家,省级定点企业838家,两级定点企业1123家。国家定点企业占出版物印刷企业的2.9%,占两级定点企业的25.3%,却完成了两级定点企业排字总量的43.76%,书刊印刷的53.55%,胶印印刷的35.18%,书刊装订的61.15%。两级定点企业担负着全国绝大部分书刊的印装任务,但受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加入WTO大环境的影响,2003年取消了书刊印刷定点制度。

  1997年《印刷业管理条例》颁布,2001年8月《印刷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条例》中规定“国家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印刷企业”,引发了外商投资的热潮。据资料显示,《条例》(修订)颁布的第二年,全国便有70多家提出设立申请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审批,投资金额累计近5亿美元,单个项目最高投资额近1亿美元。1997年1月~2007年12月,全国审批外商投资印刷企业1070家、中外合资印刷企业346家、中外合作印刷企业40家、外资印刷企业593家。
  票据印刷
  票据种类:从简单的单黑商业表格到发票、无碳复写单机打发票、直邮账单等
  票据印刷技术:从单张纸凸版铅印到胶印、凸印、柔性版印刷、凹印、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等组合印刷
  (1)票据印刷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20世纪40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单张纸凸版铅印方式印制商业票据。1953年,上海记录纸厂印刷出我国第一张仪表记录纸,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商业表格印刷设备,1981年,与天章造纸厂合并成上海天章信息记录纸厂,随后引进国外胶印商业表格印刷机从事票据印刷,代表了当时中国票据印刷的先进水平。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票据印刷企业达到了1200余家,2008年产值达到170亿元,并且涌现出营业额超过亿元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上海天章信息记录纸厂为代表的票据印刷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9年,上海拥有商业票据轮转印刷设备的票据印刷企业近30家,以合资、民营企业居多,年销售额15亿元。先进的票据印刷企业以数字印刷为支撑,除了传统的电脑(表格)票据印刷以外,已拓展到数据处理、打印封装、信函制作、不干胶标签印刷以及RFID电子标签的制作领域,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