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刷设备制造业崛起 建国初期,我国印刷机械制造几乎为零,全国仅有65家小型修造厂,从业人员318人,年产印刷机械47吨(不足现在一台全张4色胶印机的重量)。我国印刷机械制造最先从上海开始,1949年,国营上海人民铁工厂成立,职工63人,生产印刷机械附件和配件。1952年,北京市人民机器总厂成立,职工874人,生产平台印刷机、手摇铸字机、裁纸机、订书机等。经过7年的发展,1956年全国年产印刷机械903吨,是1949年的19倍。1956~1966年,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试制成功了一系列新的产品,但主要是仿造国外的老产品。1966~1976年文革期间,在全国出版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下,印刷设备制造业得以不断壮大,10年间提供的印刷机械达62694台,产量114049吨。到1975年,全国印刷机械制造厂发展到50家,职工达24000多人。1982年国家实施了“六五”、“七五”印刷技术改造规划,其中有关印刷机械的有:技术改造23项,重点对19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13项,引进样机28项;技术攻关38项;试制新产品78项;改造老产品49项。到1984年全国有印刷机械制造厂54个,制版机械厂16个,印刷机械厂26个,装订机械厂12个,分布于21个省、市、自治区,全行业职工40300人。1984年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2.9亿元。1985年全国共生产了近400个品种与规格的印刷机械产品,年产量达5.6万吨。与1984年相比,品种增长30%,产量增长20%。1978~1984年,印刷机械产品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1项,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4项,部优产品18项。1994年,印刷机械制造厂约有400家,年产各类印刷设备约10万吨。2003年,全国印刷设备企业年产值达68亿元,出口16.1亿美元,进口1.5亿美元。
到2008年,全国共有600多家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年产值达173亿元,出口9.81亿美元,进口17.3亿美元。 (2)制造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65家印刷机械修配厂制造圆盘机和四开、对开铅印机、石印机、石印架等,其他印刷机械还主要依靠进口。改革开放前的10年间进口各类印刷和装订机械约500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印刷机械制造水平在步步提高。1985年我国年产对开双色胶印机、全张双面单色胶印机、卷筒纸轮转胶印机等370多台,仅占全国同等设备产量的0.77%;高精设备几乎不能批量生产,如激光照排系统,1985年仅生产了7台。1986年和1989年,北人和上人开始生产单张纸四色胶印机,开辟了多色胶印机的新纪元。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9年我国单张纸胶印机的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水平,机速达到15000张/小时,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水平。自1974年北人和上人制造出第一台四色卷筒纸胶印机至今,卷筒纸胶印机已成为书刊印刷的主要设备。如今中型报纸卷筒纸胶印机的速度已达75000张/小时。报纸卷筒纸胶印机技术水平和产量的提高,对我国彩报比例由1994年的1%,达到现在的80%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国60年来,印后装订设备品种逐渐完善,形成了从折页机、锁线机、胶订机等各种单机到骑马、胶订和精装联动线组成的产品线,并在向联动化、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表面整饰设备中,模切机和切纸机制造水平发展最快,许多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全自动平压平模切机、烫金机已成为较大出口创汇的产品;其他表面装饰设备、报纸印后发行设备等也有新的发展。 印刷器材 纸和纸板产量:从1949年22.8万吨到2009年的8600万吨 油墨产量:从建国初期的2万吨到2009年47万吨 版材产量: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PS版,1990年达到500万平方米,2009年,PS版21300万平方米,CTP版材8082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刷器材的品种和产量少,质量差,与印刷工艺和设备的发展很不适应。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印刷器材已从一个残缺不全的行业,发展成为基础较为雄厚、产品比较齐全的行业。目前,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消费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油墨产量已经跃居为世界第四位;版材制造业从无到有,其中PS版从自主研发,到跃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印刷橡皮布、印刷胶辊、电化铝等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08年印刷橡皮布总产量达116万平方米,印刷胶辊产量15亿立方厘米,电化铝产量449.6万卷。 (1)纸和纸板 建国初期,我国造纸工业非常落后,1949年全国纸和纸板产量仅有22.8万吨,机制纸浆产量只有10.8万吨,纸品只有30余种。经过3年恢复期,1952年我国纸与纸板的产量虽然已是建国初期的8倍,但全国年产也只有91万吨。当时整个行业内纸厂规模小,年产量只有0.5万~1万吨,品种主要是凸版纸、单胶纸、有光纸、新闻纸等极少品种,而高档纸需要依赖进口。国内最大的造纸厂产能也只有10万吨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纸和纸板产品有了很大发展。1978年,全国纸和纸板的产能达499.4万吨,实际产量达438.7万吨,消费总量为489.29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5.08kg。2001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总产量已达3200万吨,一直保持着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的位置。2008年,全国约3500家造纸企业,总产值4571亿元,利税总额390亿元,纸及纸板产量已达798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2.78%,进口358万吨,出口403万吨,总消费水平为7935万吨,人均消费60kg,消费总量的年递增率为9.7%,基本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 (2)印刷油墨 建国初期,我国的油墨生产以零星的作坊式小工场为主,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全国有油墨厂近30家,年产各种油墨近2万吨,其中,胶印油墨约占40%,铅印油墨约占30%。产量较大的有天津、上海、杭州、甘肃等几家油墨厂。当时书刊印刷用高档黑墨和彩色油墨基本依赖进口。由于国内油墨生产技术非常落后,每100kg浆状油墨所消耗的植物油量高达70kg左右。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合成树脂,植物油消耗量降至50kg。改革开放以来,油墨工业持续稳定快速增长。1985年,全国定点生产油墨的企业共21家,其中年产5000吨以上的有两家(天津、上海),年产3000吨以上的有两家(甘肃、杭州),年产1000吨以上的有7家。1985年,全国油墨产量达40865吨,比1982年增长近30%,已能生产24个大类100多个花色品种,油墨出口量达1100余吨,创汇150多万美元。1994年,油墨制造厂达160家。2000~2008年,油墨产量一直呈平稳向上趋势,由2000年18.5万吨增长为2008年的42.5万吨,翻了一番。 2004~2009年,我国油墨在产量、出口量上有所增加,虽然进口量在多年连续增加后,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但整体来看,进出口贸易呈现平衡态势。2009年,各种油墨年生产能力47万吨,全国约300多家油墨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多,其中年产量过万吨的12家油墨制造企业的产量总和为244285吨,约占全国油墨总产量的57%;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的企业约40家,占全国年总产值209亿元的3/4。 目前,国内胶印油墨仍占主导地位,约占油墨总消耗量的50%以上。凹印墨的市场需求较稳定,凸印墨有所下降,柔印墨和丝网印刷油墨增幅较大。随着2008年2月国家首批环保油墨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胶印油墨》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的编制,油墨制造业正在向新技术、高水平的环保型油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