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印刷版材 建国60年来,我国制版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兴起的胶印工艺多采用蛋白版和平凹版,研究胶印PS版成为加快胶印发展的头等大事。但受国外技术保密的影响,我国只能采用自主创新,实现PS版国产化。1975年北京市印刷二厂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用单张铝板制作PS版的车间,至1978年全国PS版总产量近5万平方米。同期,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立项,开展PS版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1978年获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1982年进入中间试验项目,攻克了当时保密性很强的连续化制造PS版的关键技术。1985年建成PS版连续生产线,填补了行业的空白。1989年乐凯二胶建成当时国内生产能力最大、工艺水平最先进的连续卷筒式生产线,当年产销PS版27.6万平方米,相当于当时我国其他厂生产的PS版产量总和。1990年,我国PS版形成规模化生产,全国PS版生产量达到500万平方米。1994年,PS版制造厂22家,年产约700万平方米。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版材生产进入高速发展期,并随着CTP技术的兴起,开始研发生产CTP版材。2000年10月日本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在中国设立第一家版材制造厂——富士星光有限公司。2007年柯达在厦门的数字印刷版材工厂开业。截止到2009年,胶印版材总产量4亿平方米,总产值达84亿元,其中PS版产量2.13亿平方米,CTP产量达0.81亿平方米。 (4)印刷胶片 我国胶片行业起步较早,但产品种类不多,特别是用于照相制版的一些照相用分色胶片多为进口产品,以解决照相制版“以干代湿”的工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激光照排工艺的采用,印刷胶片的需求量和产量不断增长。以感光胶片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产量为5.2万平方米,1990年全国产量达220.51万平方米,而2001年全国产量发展到813万平方米,2008年达到130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为4亿元。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CTP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印刷胶片的用量有所下降,但在我国印刷企业印前技术还存在多种工艺的情况下,我国对于印刷胶片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这也导致进口胶片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制版胶片8000万~9000万平方米。原胶片生产企业也在针对印刷业的需求,进一步开拓产品,做好配套服务。 (5)其他印刷器材 其他印刷器材主要包括印刷胶辊、印刷橡皮布、电化铝等。这些材料虽然用量不是很大,但这些产品的制造技术发展快、产品变化快。建国60年以来,这些材料的生产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行业体系和生产规模。1994年橡皮布生产厂2家,年产15万平方米。2008年我国印刷橡皮布的产量已有116.73万平方米,总产值约为3.1亿元,但相对而言低档橡皮布过剩,高档橡皮布依然短缺。印刷胶辊产量达15亿立方厘米,总产值为2亿元,基本满足一般印刷机的要求。电化铝总产量为449.6万卷,与2007年497.8万卷的数量比较有所下降,总产值为2亿元。
行业建设 科研 科研机构:1956年只有独立建制的3家,目前拥有各种组织形式的印刷科研机构几十家 科研服务:初创期以采集信息情报为主,目前广泛开展科技创新,自主产权科研硕果累累 建国60年以来,我国印刷科研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印刷科研的机构设置、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及自主创新活动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1.发展历程 (1)1949~1976年,印刷科研的萌芽期 建国初期,我国印刷的科研主要是由印刷厂的技术科、设备科等部门结合本单位的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展开。1956年,在北京和上海先后设立独立建制的专业印刷技术研究所: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科研实验室(1961年扩充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制管理局技术研究所。
在创立初期,这些印刷科研机构的工作重点是收集印刷技术情报、制定印刷科研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印刷领域的技术交流、科技普及等工作,并创办了专业期刊《印刷》和《印刷杂志》。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所的工作受到较大影响,被迫中断,甚至完全瘫痪。
|